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无题赏析(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12 17:50 2

本文目录:

无题赏析

无题赏析

 最佳答案:

      首联

      - 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赏析:首句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突出了离别时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以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

      -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颈联

      - 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赏析:“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尾联

      - 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赏析:结尾两句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寄希望于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对方。这个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全诗以“别”字为诗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相互衔接,纵向地展现出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这首诗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深处的绵邈深情,情感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令人感动。

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译文 【其一】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

      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其二】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筝(zhēng):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招邀:邀请。

      裛(yì):沾湿。

      风蝶:风中之蝶。

      娇饶:柔美妩媚。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赏析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馀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本文推荐:石林自行车/电动车:https://www.kmbdw.com/zixingchediandongche/areaid-8/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