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最佳答案:
人物形象
- 卑微平凡:阿长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称呼是从前任那里继承来的,暗示了她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 粗俗无知:她喜欢“切切察察”,背地里说人长短,睡觉时摆成“大”字,不拘小节,还有一些迷信的行为和繁琐的礼节规矩。
- 善良真诚:她关心孩子,重视“我”的愿望,不辞辛苦地为“我”买来了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体现了她的淳朴善良和对“我”的真情关爱。
情感表达
- 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鲁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对阿长的尊敬、感激和怀念,尤其是她为自己买来《山海经》一事,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敬意一直持续到成年。
- 对童年的回忆:文章通过对阿长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
写作手法
- 欲扬先抑:文章先描写了阿长的一些缺点和让“我”讨厌的地方,然后再写她为“我”买《山海经》的事情,使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这种手法让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更加突出了阿长的善良和伟大。
- 细节描写:文中对阿长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如她睡觉时的姿势、切切察察的样子、给“我”讲长毛故事时的神情等,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对比手法:将阿长与其他人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将“我”童年时对阿长的态度与成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主题思想
-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阿长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先生通过对她的描写,表达了对像她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 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反映了儿童时期对知识和文化的强烈渴望,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儿童求知欲望的忽视和压制。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对人性、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 上一篇: 巧妙区分血的读音(03/26更新)
- 下一篇: 悲惨造句(03/26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