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最佳答案:
《登高》
- 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当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 内容: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水清沙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落叶和长江为意象,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流逝。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年老多病的孤独和无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抒发了诗人对艰难时世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无奈。
-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春望》
- 背景:此诗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内容:诗歌开篇即以“国破山河在”为背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随后,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盎然。这些美好的景象在诗人眼中却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与伤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厌恶。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相得益彰,使得整首诗更加动人。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对国家战乱时期民不聊生的忧虑,体现了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背景: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生活在成都的草堂,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 内容:诗歌开篇即描述了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揭示了诗人生活的窘迫。随后,诗人通过对风雨中的感受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不仅描写了诗人自身的苦难,还表达了对天下寒士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处,诗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感人肺腑。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诗歌也体现了杜甫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的希冀。
以上三首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人文精神和乐观态度,是杜甫诗歌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杜甫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4、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杜甫诗三首》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好在哪里?
“钟”字的运用,赋予了大自然以情感,仿佛大自然本身也在倾注力量,将神异之气集中在泰山之上。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泰山的神奇与壮丽。
至于“割昏晓”的描绘,其中的“割”字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通常,“割”只是个常见的动词,但在这一语境中,它却描绘出了泰山的雄伟。泰山之高,以至于能够将山南山北的阳光截然分开,形成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突出其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
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还使得泰山的形象更为立体和生动。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泰山那雄伟的轮廓,感受到其无与伦比的气势。
“割”字还巧妙地营造了一种动态感。它不仅仅描述了泰山的静态之美,更让人联想到泰山在不同时间下的变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在泰山的阴影中留下痕迹。
通过“钟”与“割”这两个字眼,杜甫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这种写法使得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句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情感。
这两句诗不仅在形象描绘上达到了极致,也在情感表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令人难忘的泰山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诗人的深情。
杜甫诗三首中最喜欢哪首古诗说说理由 hurry up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本文推荐:呈贡区机械/仪器仪表:https://www.kmbdw.com/jixieyiqiyibiao/areaid-6/
- 上一篇: 绚丽多彩造句(02/24更新)
- 下一篇: 曾经 英文(02/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