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怎样朗读<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18 13:21 5

本文目录: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最佳答案:

      创作背景

      1968年底,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狂潮,数百万青年离开城市前往农村。食指作为其中一员,在告别北京的瞬间,心灵受到强烈触动,将对故乡、母亲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恐惧融入诗中。

      内容解析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等比喻,表达了对母亲和北京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

      - 视角独特:诗人采用“异化”视角,将北京和车站视为离开自己的对象,使自己成为情感的坐标,突出了依依不舍的心情。

      -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真情,通过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艺术特色

      - 细节描写:如“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既是视觉印象,也是心理感受,生动传神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震动。

      - 情感高潮:最后两节,诗人通过挥手告别、抓住“最后的北京”等真实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历史想象力的定格。

      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也见证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生存状况,浓缩了特定历史的重大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首诗以其真实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如何朗读<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食 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他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赏 析

      张桃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曾经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它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的。这种回归“原始”的流传方式,既暗示了此诗所遭受的特殊命运,又为其历史价值提供了某种证明。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此诗的作者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作为60—70年代中国诗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真正、也是唯一带着作品从60年代进入70年代的诗人”。或者用70年代末发起新诗潮(“朦胧诗”)运动的诗人们的话来说,他是这场诗学革命的“真正的先驱”,例如多多就曾说过“郭路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由于食指在60—70年代的写作,当代中国诗歌才在普遍的凋敝下保全了一簇得以燎原的星星火种,一些零碎的游丝一般的生命吹息。随着对食指及其同时代诗人“地下诗歌写作”的发掘,随着对“白洋淀诗歌群落”、“朦胧诗”与食指诗学承传关系的梳理与确认,一幅新的诗歌图景才逐渐呈示在读者面前。

      此诗不仅对它的作者、而且对它所在的那个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近几年的一些论著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人文色彩强烈的时代文本,流传下来可以证实五六十年代唯一一首称得上诗的东西,一个见证性的孤本”;“郭路生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强烈而健康的平民风格,使他能够闪电般炫目地突破X诗社和太阳纵队的求索者们极其狭窄病态的青年贵族圈子,楔入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称:它“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经验”。

      的确,这首诗的清新风格和它所传达的质朴情感,在那个时代是十分稀少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歌体验的个人性,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高大而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相当日常化的场面:车站里熙熙攘攘的告别。这一场面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性,形成了这首诗能够引起共鸣的重要基础。对于被卷入那场浩大的社会运动的多数青年而言,这种经历无疑是别具意味的,它几乎象征着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他们不仅因为面临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现实而产生悲恸,而且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隐约地滋生青春的凄迷、前途的惘然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等复杂的意绪。在这首诗平淡的字句底下,包孕着丰富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

      这首诗从第一节铺叙告别的情景写起,到末节依依不舍的倾诉为止,构成了对一次离别经验的完整描述,其叙写的重心是置身于外部喧响中的内心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处理具体的场面及其勾起的复杂思绪时,能够将可感的细节刻划与细微的心理波动交融起来,如“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二句,显然既是实际景象的观察,又是心理受到震动的表现;而“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则将强烈的体验与想象性记忆联系起来,从而维护了个人感受的真切性。这些细节一方面包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等外部印象,另一方面更有对“妈妈缀扣子”的追忆,作者后来回顾说,“我就是抓住了这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作点滴》)。这种独特的片断式连缀方法,显然有别于同时代的诗歌。

      就诗的外形来说,这首诗的显要特征是语句的单纯与匀称,并特别注重音韵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调谐作用。全诗句式整齐,以“ong”韵和“ing”韵穿插其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充分的感染力,适于传达情真意切的内心感受。这实际上是食指那一时期及后来诗歌写作的总体特点。例如《相信未来》、《命运》等。因而毋庸讳言的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食指的写作,仍然无可避免地接受了当时诗歌风尚(何其芳、郭小川)的影响,后者在诗歌句式上的均齐、语调上的铿锵,不同程度地在他的一些诗篇里打上了烙印。这些都难以掩盖食指诗歌的独立性,它们以天然的个人抒写保持了诗歌所应有的真实。

      食指诗歌外形上的特点及其意义,正如有论者评价说,“郭路生表现了一种罕见的忠直——对诗歌的忠直。……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诗歌也要创造出和谐的形式,将那些原来是刺耳的、凶猛的东西制服;即使生活本身是扭曲的、晦涩的,诗歌也要提供坚固优美的秩序,使人们苦闷压抑的精神得到支撑和依托;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将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崔卫平《郭路生》)。这也正是《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的魅力所在。

      来源:扬子江

本文推荐:盘龙区开锁公司:https://www.kmbdw.com/kaisuogongsi/areaid-2/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