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艾青诗选芦笛赏析
最佳答案:
象征意义
- 芦笛象征艺术与自由:芦笛是艾青从欧罗巴带回的,代表着他深受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狱中无法创作,芦笛被囚禁,象征着他的艺术自由被剥夺。
- 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中通过对比芦笛与元帅节杖,表达了对不正当权力的唾弃与反抗。
思想情感
- 对黑暗世界的反抗:艾青在诗中毫不含糊地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战斗,表达了对不自由、不正义的罪恶世界的控诉和诅咒。
- 倔强不屈的性格:诗中“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的吹”等诗句,展现了艾青安详自矜中透着倔强的性格,即使遭受嘲笑与不公,也坚定地吹奏着自己的歌。
艺术特色
- 运用象征手法:以芦笛为核心象征,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具象化,使诗歌内涵深刻。
- 对比手法:通过彩色欧罗巴与黑暗监狱、自由与囚禁等对比,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 直接抒情与意象结合:既有直接的情感抒发,又巧妙运用意象,如灼肉的火焰、海的波等,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芦笛》是艾青的一首重要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通过这首诗,艾青传达了对压迫的强烈反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艾青芦笛批注赏析?
赏析
芦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象征性。这支芦笛是从欧罗巴带回来的,在诗人的心灵里欧罗巴是彩色的,他被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高庚、梵高、莫的里尼亚尼们的个性鲜明、为整个世界增添了光亮和色彩的画和波特莱尔、兰波、凡尔哈仑等的同样新奇的诗,深深地迷醉和浸染,他也有了自己的与生命相连的笔。
艾青诗选芦笛赏析
《芦笛》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一、写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从事活动而被捕。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诗歌创作,而《芦笛》这首诗就是在狱中写出来的,写于1933年3月28日。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诗篇一开头就说:“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这里暗示着:与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较,欧罗巴还算是一个允许各种艺术创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芦笛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里找到了这支芦笛的。接着说,“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表现了一种生活在欧罗巴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诗篇到此,作者猛地一转,就开始写诗人结束异域漂泊生活后回归故土,却反而要哀叹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伴随的且有“比我的歌声更响”的是铁镣。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现实中,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都遭受到了严禁。为了芦笛,或者说是为了艺术创造,“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在诗歌的最后十二行中,其抒情转到了另一方面了,说他“将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这里表现了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他还发誓要始终不逾地以这支芦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向黑暗发出诅咒的歌。
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为此,诗篇从第十三行起,插入一大段对这位法国诗人的抒情。
三、艺术手法:《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艾青
- 上一篇: 教科书下载电视剧推荐(02/18更新)
- 下一篇: 论语十二章赏析(《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