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秋月苏轼赏析
最佳答案:
首句
- 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
- 赏析:首句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是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和“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次句
- 原文:银汉无声转玉盘。
- 赏析:“银汉无声”不仅写实,也传出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第三句
- 原文:此生此夜不长好。
- 赏析: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词人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人生聚散无常,兄弟分离在即,词人又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末句
- 原文:明月明年何处看。
- 赏析: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抒发离愁。“何处看”不仅是对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苏轼的中秋月全诗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全诗: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注释:
夜幕降临,云气消散,天地间充满了寒意,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亮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一样洁白晶莹。这一生中,这样的中秋之夜并不多见,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又将身在何处赏月呢?
赏析:
这首小令以“中秋月”为题,自然地描绘了人与月亮共圆的喜悦;调名为《阳关曲》,却又蕴含了离别的情绪。它记录了作者与其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快乐时光,同时也抒发了相聚不久又得分别的哀愁与感慨。“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前两句表达了,夜幕降临,云气散去,天地间充满了寒意,银河流泻无声,明亮的月亮升到了天空,如玉盘般洁白明亮。中秋之夜,月亮特别明亮,这是中秋月的特色。首句即表达了这个意思。但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月光,而是从“暮云”说起,笔法富于变化。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月光显得更加明亮。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豪放不羁,清晰明了,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本文推荐:湛江厂房仓库分租:https://zhanjiang.zfsf.com/changfangcangkufenzu/
- 上一篇: 青岛第二卫校分数线(02/13更新)
- 下一篇: 英语介绍日本电影情书(什么被誉为电影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