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古诗送梁六自洞庭山(唐诗“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啥意思)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10 21:01 3

本文目录:

古诗送梁六自洞庭山

古诗送梁六自洞庭山

 最佳答案: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唐代大臣张说的诗作。具体信息:

      - 原文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 注释

      - 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

      - 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 悠悠:悠长,自然。

      - 创作背景

      张说于开元四年(716)贬为岳州刺史,才志难展,心情苦闷,恰逢梁六途经岳阳回长安,好友相会,贬所送人,引起诗人对朝廷的向往,对命运的感叹,对友人的惜别,怀满腹惆怅的心情创作这首诗。

      - 赏析

      - 首句“巴陵一望洞庭秋”,描绘了诗人站在巴陵,放眼遥望洞庭湖的秋景。“洞庭秋”三字,简淡地勾勒出湖上秋色,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景,景中蕴含着诗人“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 次句“日见孤峰水上浮”,写诗人每日见到的是君山孤独地漂浮在水上。一个“浮”字,不仅表现出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地传达出君山的迷离扑朔之感,由峰之孤也可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 第三句“闻道神仙不可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君山有很多神仙传说,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而“不可接”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别情有着微妙的关系。送人入朝,不免触动诗人的谪宦之感,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这里既含羡仙之意,也有恋阙之情。

      - 末句“心随湖水共悠悠”,诗人的心潮随着湖水悠悠不息,将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而用意更为隐然;也让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但比义却不那么明显,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几首唐代诗人写秋景的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全诗通过枫叶,写出了晚秋的热烈气氛。

      [赏析]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所以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因为它申足前意,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亲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古诗 望洞庭 诗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1]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相和:相互映衬。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唐诗“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啥意思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天的月光相融和,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