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对古诗的理解
最佳答案:
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百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自然产生的歌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了各种形式和体裁。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楚辞》的骚体诗,再到后来的五言、七言古诗,以及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还有词、散曲等,古诗的形式丰富多样。
理解古诗,首先要从其文字表面入手,读懂字词含义和诗句基本内容。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白“床”在古代可能指的是井栏,或是一种坐具,理解“疑”是好像的意思,这样就能知晓诗句描绘的是在床前看到明亮月光,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霜。但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远远不够,还需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境。
古诗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构建出雄浑壮阔的边塞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塞外风光的奇特与壮美,也体会到诗人身处塞外的复杂情感。再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自喻,即便凋零被碾作尘土,依然香气不改,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古诗至关重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很多诗作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只有知晓安史之乱后国家破败的背景,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满目疮痍的悲痛之感。
品味古诗的语言艺术也必不可少。古诗语言凝练,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手法,把冬雪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雪景的美丽与奇特。
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当我们用心去理解它,便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 。
理解古诗词的6种方法
理解古诗词的六种方法包括:1. 读诗题:诗题是对诗歌内容的简洁概括。在阅读古诗词时,首先要看题目,仔细分析题目所给出的信息,如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2. 知作者:了解诗人的背景信息,如所处朝代、生平事迹、知名作品和创作风格。这样在遇到不熟悉的诗词时,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来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 读诗词:初读诗词,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有声阅读。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意境。古代的诗歌常常与音乐相结合,因此现代人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课本或考试卷子中,古诗词下方通常会有一些注释,包括地名或诗中的难懂词汇。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它们有助于直译和意译诗词。
5. 赏析古诗词:这是解读古诗词的关键且困难的一步。在这一步中,可以分析诗词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6. 想象画面和诵读:古诗具有优美的意境,如同苏轼评价王维的诗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想象诗词中的画面和多次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古诗的美。
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古诗的意象、结构和情感,这是一种有效的背诵技巧。
对诗词的理解
对古诗的看法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 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 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古诗的看法
说句实话,我认为学习古诗以及古代知识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首先,那都是百八年前的老古董了,与现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是中国人的一个毛病:老爱往过去看。
我们不都得展望未来吗?干嘛非得朝古代看?
还有,古诗中的观念等方面,大大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几百年前的人们毕竟思想不开放、社会不发达,和我们如今是完全没有办
法比较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就说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最鼎盛的文明。而我们如今如果只学着古代的文学来创作作品,那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了,只能说,我们的新时代是个失败的时代。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 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
怎样理解一首诗词?
我特别喜欢诗词,我来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们想要理解一首诗词,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类别和特征。
古代的诗有长有短,有齐言的,有杂言的,就是每一句字数相同,或者各句字数不同。齐言的里面,比较多的是五言或者七言。你读的这一首诗到底是什么体,你心里首先得有一个判断。
古人读诗作诗,最讲究诗体。
因为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古体诗里面,古风是古风的写法,歌行是歌行的写法,乐府是乐府的写法;近体诗里面,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写法都不一样。
2.诗词追寻的规律。
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押平声韵,句和句之间要讲究粘和对,七言的话,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有所规定,过去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要避免孤平和三平调,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这些都是基本要求。
比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五言六韵的,这些其实就是五言排律。还有七言排律,后世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但平仄就不一样,不能混淆。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绝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有一种古体绝句,简称“古绝”。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规定。古绝在汉代就有,唐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其实都是古绝。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声韵,都属于古绝,《江雪》押的还是入声韵,“绝”“灭”“雪”这些韵脚都是入声字。
怎么分古诗的古体和近体
按照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这些形式上的标准,就可以分辨出一首诗究竟是古体还是近体。比如王勃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们看七律是押平声韵的。这首诗的韵脚是“舞”“雨”“秋”“流”,前两个是仄声,后两个是平声,当然就不符合七律押韵的规定了。而且,根据粘对的原则,首二句中“江”和“歌”两个字处在一联上下句第六字的位置上,只能平仄相对,不能两个字都是平声。现在“江”“歌”都是平声,当然也不符合七律的规定。再看对仗,七律要求中间两联都要对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一联是对仗,但下一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尽管写得很美,但明显不是对仗。由此可见,王勃的《滕王阁诗》不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是一是七言古体诗。
谈谈你对诗词鉴赏的深刻认识2000字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2005年的北京卷选的是陆游《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2005年的浙江卷选的是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005年的湖北卷选的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2006年的高考全国Ⅰ卷选取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
陆游、杨万里、杜牧、黄庭坚都是当时的大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歌流派和诗作风格,我们应该在把握的十分清楚。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难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作者运用了云峰、古墓、无人径、深山、钟声、泉、石、青松。我们的头脑当中应该形成这样一幅图画 :在林木参天、荒芜人烟的深山里,看流泉苦苦挣扎,夕阳余辉冷气嗖嗖;听寺庙隐隐钟声以及和尚诵经之声,多么荒僻,多么幽静,多么孤寂。王维晚年诗作常写一种恬淡宁静的幽遂环境,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遂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学生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领略诗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可见,鉴赏诗歌把握眼睛、发生想象是多么重要。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
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2006年的高考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古诗的理解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文以及对这篇古诗文的理解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