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诗(僧志南的古诗《绝句》原文)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08 23:57 2

本文目录: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诗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诗

 最佳答案: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是南宋诗僧志南的作品,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诗句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 字词注释

      - 系:联接。

      - 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 诗歌赏析

      - 内容层面:前两句叙事,描绘出年老的诗人驾着小船,停泊到古木阴下,上岸拄杖过桥去赏春的画面。“杖藜扶我”将藜杖人格化,仿佛是可靠的游伴,使诗人游兴大涨。后两句通过感觉写景物,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欲湿”表现出细雨似有若无,滋润得杏花更加娇妍,“不寒”点出季节,写出春风的暖意与柳条的轻盈,整个画面色彩缤纷、生机勃勃。

      - 情感层面:全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出一种悠然惬意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

      - 艺术特色:志南这首诗将浑写春天与细写春天相结合,既有对春天整体的感受,又有细微描写。“杏花雨”“杨柳风”的搭配新奇巧妙,使诗歌充满美感与诗意,且这两个词也成为了经典意象。此诗还做到了情景交融,虽未提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意,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却跃然纸上。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春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绝句》中的诗句。作者是南宋诗人志南(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原文】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译文一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暖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注释】
1.短篷——带篷的小船。
2.杖藜(lí)——用藜做的拐杖。[9]藜,植物名。[2]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4.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诗词鉴赏】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作者资料】
作者资料: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书生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书生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书生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书生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书生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书生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书生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书生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书生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注:朱文公引诗指僧志南《绝句》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在六年级下半学期第一单元春天来了的古诗中的其中一首(作为古诗诵读学习)

僧志南的古诗《绝句》原文

《绝句》
宋代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作者:南宋诗僧志南,其生平不详。他的法号志南,以这首诗闻名。
2、译文:在古树茂密的阴影下,我系住了小船的短篷。手持藜杖,我轻松地穿过了小桥,向东而去。细微的春雨似乎想打湿我的衣裳,但它只是轻轻地沾染了杏花,让花儿更加绚烂。春风拂面,已感觉不到丝毫寒意,它轻柔地吹动着杨柳的细长枝条,显得格外自在。
3、赏析: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的行进轨迹,后两句则展现了他眼中的春光。前两句用笔细腻,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美感:古老树木的阴影、潺潺的溪流声、轻盈的小船、拐杖的扶持、古朴的小桥以及悠然自得的老僧,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禅意的春日行旅图。后两句措辞简洁,传递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受:小桥东侧,杏花如云,杨柳如线,细雨如丝,微风如缕。那杏花春雨,似要沾湿衣襟却又不湿,令人感到非常舒适;那杨柳春风,轻拂人脸,凉爽而觉察不到寒意,它们是多么地体贴人意。这份清新的春意,不正象征着春天清凉的禅意吗?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在诗人眼中,禅存在于古木、溪水、小船、藜杖之中,在小桥东侧,在心头的宁静,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几乎沾衣欲湿的微凉中,在吹面不寒的温柔里,禅即是春天,即是一切,即是这首绝句,即是诗本身!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