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最佳答案:
#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流转,春天总是备受偏爱。古往今来,无数诗人挥毫泼墨,将华夏春天的模样藏于诗词之中,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那穿越千年的春日盛景。
在诗人笔下,我国的春天来得极为迅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里写道:“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一夜之间,春风驱散残雪,春天便翩然而至 。贺知章的《咏柳》更是将春天的快速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两天看柳树还是光秃秃的,转瞬嫩叶就已从芽苞中绽出,好似被春风这把 “剪刀” 迅速裁剪而成,尽显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的特点。岑参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虽是写雪景,却也侧面反映出春天里植物开花的迅猛。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南方春季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留下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千古名句,可当江南被春风染绿时,东北大地或许还处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寒冬,而广东可能已步入夏季。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也提及:“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现代气象资料也证实,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入春,内蒙古五原的春天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鲜明地展现出南北春季到来时间的差异。
古诗词里,春天的冷暖也变化多端。宋代吴涛在《绝句》中讲述:“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人们刚换上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蛙声响起,一派春日暖景,却突然 “东风十日寒”,这便是气象学中的 “倒春寒” 现象。
春天,在诗人眼中也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出春日里百花盛开、万物更新的蓬勃朝气;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展现出春日乡村的祥和欢乐,孩童趁着东风放风筝,洋溢着无限生机。
古诗词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华夏春天的多样风貌。它或是来得匆匆,或是脚步有别,或是冷暖无常,却都被诗人用妙笔定格,让我们能跨越时空,感受古人眼中的春天,体悟他们对春日的热爱与感慨 。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题的答案
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是仅次于作文的一大“重头戏”,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
(1)
(2)
(3)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 )
参考答案:
1.(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3.D
4. 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5.(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的写作顺序
先讲现象,再讲灾害。1、首先,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
2、其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说明对象——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特征——春天来得急速;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春季冷暖多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说明了一个什么中心问题?
说明了春天的景象并不是单一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的课文里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是哪些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