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寒食古诗韩翃
最佳答案: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创作背景
寒食节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其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寒食这天全国禁火,但皇帝会赏赐给侯门贵族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也在寒食传烛示恩。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如果作于唐玄宗时,“五侯”可能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可能指唐代宗以来权势日盛的宦官集团。
# 诗句赏析
- 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白昼风光。“春城”指春天里的长安城,“飞花”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效果更强烈。第二句专写皇城风光,“寒食”直接点题,补明季节背景,选取东风吹拂、御柳摇曳的镜头,与当时皇家节日礼俗相关,也为下文做铺垫。
- 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夜晚景象。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传”字状出内侍奉旨传送烛火的动态,意味着按照次第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紧扣“传蜡烛”而来,描绘出“五侯家”烛烟轻绕、袅袅飘散的迷人景象,给人产生联想,体会到更多言外之意,暗寓讽喻之情。
# 主旨与艺术特色
- 主旨:关于此诗主旨,有观点认为是讽喻之作,讽刺杨贵妃得宠或唐代宦官专权等;也有人认为是描摹盛世春光的感兴之作;还有观点认为是衬托贫寒之家孤苦,抒发寥落文人的愤懑情怀。
- 艺术特色: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全诗虽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斜”“传”“散”等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三是耐人寻味,诗中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无一字涉及评议,但形象典型,使读者能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含蓄而富于情韵。
寒食韩翃古诗意思?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御柳斜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话译文(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中。赏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绘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皇室的气派,洋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古诗寒食
1、原文《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寒食》古诗意思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句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⑤飞花:指柳絮
句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