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古诗
最佳答案:
#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当时北宋党争不断,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派政见不合,自请外调,虽看似自愿,实则处于冷遇境地。且他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中秋佳节,面对明月,乘酒兴挥笔写下此篇。
# 内容赏析
- 上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将对明月起源、宇宙奥秘的探寻娓娓道来,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进一步推进对月宫的遐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流露出想超脱尘世回归仙境的念头,又因害怕月宫的寒冷孤寂而有所顾虑,形象地展现了苏轼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明最终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回到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 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楼阁,照进窗户,烘托出词人的无眠与愁绪。“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明月之圆缺埋怨它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变圆,强化了离愁别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从自然规律的角度,以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的聚散离合,认识到世间万物都难以完美。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突破了个人的离愁,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合,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秋词中的典范之作。
- 上一篇: 尚书左仆射读音(尚书仆射的"射"怎么读?)
- 下一篇: 景物描写赏析(02/0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