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留学规划观后感
最佳答案:
规划的重要性
- 明确目标:留学规划应明确个人目标,包括学业和职业方向,这有助于在留学期间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 提前准备:尽早规划有助于应对申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如选择学校和专业、准备语言考试等。
规划的内容
- 学术规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选修课程和参与学术活动,以提升学术能力。
- 生活规划:了解留学地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做好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安排。
- 职业规划:考虑未来职业发展,利用留学机会积累实习和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规划的实施
- 灵活调整: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应对突发情况或个人需求的变化。
- 寻求指导:寻找导师或榜样,获取指导和建议,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规划目标。
个人成长
- 独立能力:留学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应充分利用这一过程提升自我。
- 跨文化交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合理的留学规划,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申请的成功率,还能在留学期间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好的个人发展。
《幼童》观后感
感叹成长于工业革命最前沿的孩子们的辛苦与成功,我们应抓住时代的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科技进步、人民幸福献出一份力量,如此方能不辜负先辈为我们打下的根基,不辜负这个时代。
未看《幼童》纪录片之前,我对于那些留美幼童的印象只有历史书上描述洋务运动的寥寥数语“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甚至我对于那些幼小的留学生的印象也是刻板的,他们应该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呆板守礼,脸上死气沉沉,一如那行将就木的清王朝。
而真正看完这五集纪录片之后,我知道了这一百二十名平均年龄十二岁的留美幼童无愧于他们的政府,无愧于他们的人民。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在他们的时代,这批成长于工业革命最前沿的孩子们必然可称是天之骄子,风采飞扬。
我遗憾于他们生于那个已是穷途末路的末代王朝,无以得观今日盛景;我又庆幸于纵使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的国家依旧有这样一批人在为着她的前途和命运不懈地努力与奋斗着。
谈及留美幼童,其中一个具有巨大贡献的人物就是容闳。
有人说,如果没有容闳,虽说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既不可能这样早,更不可想象会有幼童出洋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造成了大清国历史上出现的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
他七岁那年被父母送到澳门一所由郭士立夫人创办的学校读书,后又到香港马礼逊学校念书,随后跟随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布朗牧师返回美国,度过了他的八年留学生涯,成为了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他立志“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1854年回国后毕生都为中国留学生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着,甚至直至七十六岁,他依旧忧国忧民,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国家的未来和斗争的方略。
在他的身上,我实实切切感受到了那种胸怀天下的担当与使命感,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至1881年这些留美幼童被召回前,他们中约50多人进入各大学学习。
他们中,有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等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名校,但他们绝不是书呆子,相反的是,他们在各个场合都耀眼之极。
棒球场上,梁敦彦是最佳投手,他投的球,几乎没有被击中的可能;邓士聪是橄榄球第一队员人选;曹嘉祥具有百步穿杨的好枪法;吴仰曾是他们学校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钟文耀是耶鲁大学赛艇队舵手,并带领他的队员两次在“哈佛·耶鲁赛艇对抗赛”中大获全胜。
除此之外,在各种典礼上,中国孩子总是其中闪耀的明星,在哈特福德高中的毕业典礼上,蔡绍基发表的关于鸦片战争的演讲“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令我心潮澎湃,今日的中国,正如他所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这正是这些先辈们努力奋斗的毕生之愿,也是我们今日谋求中国更加强盛的根基。
当看到留学计划的中断时,我的内心也为他们的命运而扼腕叹息。
即使马克·吐温、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先生等人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甚至有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亲笔信以说服他们让幼童留下完成学业,依然无济于事。
我为清廷的腐朽而愤怒,又为他们学业的中断而痛惜。
而当他们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时,等待他们的不是家人的拥抱与热情的欢呼,却是数天的禁闭、与亲人的疏离陌生以及和朋友的迅速分离,他们被认为是有害于社会和无益于国家之人,一回国即遭到了新闻舆论的谴责与辱骂,被斥为性情乖戾和禀赋驽钝,屏幕前的我为之愤慨,却无能为力。
但就是这些被如此贬斥的人,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9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他们的优秀毋庸置疑。
接近尾声,看到了那张被题字为“千岁图”的合影时,我不禁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昔日里平均年龄十二岁的幼童,现在平均年龄已达六十岁,他们经历的风风雨雨是我们今天无法体验和想象的,但他们中的不少人至死仍怀赤子之心,无愧于所受教育,无愧于过人天赋。
曾抗旨不归的容揆,从耶鲁毕业后毕生都在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李恩富,为在美华人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奔走呼号,为此失去家庭;作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比起他们,生于最好的时代的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强盛的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后盾,我们更应抓住时代的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科技进步、人民幸福献出一份力量,如此方能不辜负先辈为我们打下的根基,不辜负这个时代。
电影 我们的留学生活 的观后感
看片的时候,同桌指着张素穿的一件衣服说:“这件衣服我小时候也有。”看,她和我们是这么近。她和我们受过一样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着对于“考第一”的憧憬,和我们一样对日本有复杂的情感,甚至,和我们有同一款式的衣服。所以我能体会到她的小小尴尬、小小忧愁。她在上学的路上自言自语,在同学们的簇拥下忽然落泪。我都懂。这是小孩子的自尊、敏感……即便长大,偶尔想起,也会痛一下。
不喜欢她。是因为她又离我那么远。自尊、强势、勤奋、独立……这是19岁的我写出的词语。如果是儿时的我,大概会用一些与之相近的贬义词。小时候反感一切拍摄成人眼中“好孩子”的影片,有时并不是不认同他们的人生,只是讨厌妈妈那句:“你看看人家。”是呀,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要与父母共同承担一份忧愁。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和一夜之间消失的优越感,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份不轻的担子。
可不得不说,张素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且不提所谓中日友好的其乐融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份十足的幸运。到日本的第一夜,张素因为旅途劳顿,很早就睡了,可身心俱疲的父母却一夜未眠。是的,她也有她的忧愁,属于小孩子的忧愁,发作时排山倒海,一觉过后就又是个清爽的早晨,有妈妈做好的美味早餐,还有在门口等待她一起上学的小朋友。除了一觉即消的忧愁、好好学习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她再无其他的负担。这段童年的异国经历,对于张素来说,是应该用“收获”“见世面”之类的词来形容的。
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我更关注的却是张素的爸爸。这个35岁的北方男子,是整部影片中笑得最少的人。他说的最多的词是“担心”,甚至在全家团圆之刻,担心还大过欢喜。5年前,他三十岁,人近中年,已有妻儿,独在异乡为异客。中国人说“三十而立”,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中转点,也是压力最重的时候。他选择奋斗,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却在团聚两年之后,因为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再度和家人分离。我忘不了他下班回家路上,坐在地铁里的神情。这个曾经也是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的男人,已经有了一张典型的日本中年上班族的脸,疲惫、压抑。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后的感想,主题是成长。是张素的,也是我的。第一次观看时,如果让我写观后感,大概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迫于淫威,写一篇歌功颂德的高大全文章;第二,实话实说, 写一篇尖酸刁刻的批判词。而此刻,如果妈妈仍然坐在我身边说:“你看看人家”,我大概也只会笑笑:“是啊,我9岁时,整天在想的还只是如何少交一次作业。”尽管很没出息,但我觉得这就是成长,可以用淡然的口气向别人讲述那些往事,快乐的,悲伤的,自己却从未忘记当时的感觉,激动抑或是痛。绝不耻笑自己的幼稚,因为那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如今我依旧不喜欢影像里那个永远9岁的强势小姑娘,但已可以淡然的用年长者的口气说:“好样的。”
我们的留学生活 在日本的日子 观后感
去日本之前看了这个片子时,忐忑了很久,家里都不想让我去了,觉得好像去了会很苦,不过那时候手续都办好了,也没回头的余地。结果去了之后竟发现并没有片中演的那么辛苦,环境也没那么差,也许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也许是时代已经默默地发生着变化。与其说要通过那部片子去了解日本,倒不如通过片子中的那些人领悟一些生活态度。也许很多人都以为出国是为了镀金,其实在镀金之前大家都会先经历当自己真正一个人时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像片中出现的很多人物一样,尽管他们同在日本,但他们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所经历的途径都算的上一本独立的教科书。无论国内国外,哪里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引前人之鉴来鞭策自己的生活态度跟审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家在迈向选择前最后再自问一声“我,准备好了吗?”,可能这才是这部片子要传达给大家的真正意义吧。
这是我个人经历后的一点看法,见笑了。
本文推荐:嵩明软装设计:https://www.kmbdw.com/ruanzhuangsheji/areaid-12/
- 上一篇: 金钟和鸣观后感(04/03更新)
- 下一篇: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04/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