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赏析(儒林外史第一回概括200字)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3-21 17:16 7

本文目录:

儒林外史第一回赏析

 最佳答案: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通过王冕的故事,树立了理想文人的典范,批判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社会的腐朽和文人的堕落,为全书奠定了基调。

      王冕形象分析

      - 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王冕家境贫寒,七岁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他天性聪慧,对绘画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放牛时,他把秦老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买旧书在柳荫树下看,自学成才。他画的荷花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最终在绘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淡泊名利,品格高洁:王冕虽才华横溢,却不慕名利。面对县老爷的邀请,他四处躲避,不愿与世俗的权贵同流合污。他选择隐居山林,以卖画为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淡泊名利、坚守原则的精神,体现了王冕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孝顺母亲,恪守孝道:王冕对母亲孝顺至极。母亲让他去放牛,他不但不吵闹,反而安慰母亲。他靠着卖画挣来的钱供养母亲,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日子。母亲去世后,他恪守母亲的遗言,不愿进入仕途。

      社会背景揭示

      - 科举制度的弊端:第一回借王冕之口,表达了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判。科举制度成为人们追求名利的唯一途径,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了考取功名而不择手段,读书人的心灵被功名利禄所腐蚀,社会变得虚伪、势利和堕落。

      - 文人的堕落:与淡泊名利的王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许多文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甚至变得虚伪、势利。这种文人的堕落,是科举制度下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艺术特色

      - 以楔子引出全书:第一回作为楔子,通过王冕的故事,引出全书的主旨和人物。王冕的形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那个黑暗腐朽的儒林世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人典范。

      - 运用对比手法:作者通过王冕与其他文人的对比,突出了王冕的品格高尚,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文人的堕落。这种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深刻。

      - 语言生动传神: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了王冕的形象和社会风貌。如描写王冕画荷花的情景,语言优美,形象逼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儒林外史》第一回通过王冕的故事,树立了理想文人的典范,批判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社会的腐朽和文人的堕落,为全书奠定了基调。这一回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儒林外史第一回赏析

儒林外史29回内容

      儒林外史第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内容如下):

      话说恰遇僧官刚刚升任,要摆酒庆贺,众多朋友纷来捧场。诸葛天申在路上看到了杜慎卿,带朋友前去拜访。因杜慎卿在考试时得过头名,众人都很仰慕。杜慎卿留下众人吃了饭。杜慎卿没有儿子,决意纳妾。供参考。

儒林外史第一回概括200字

      王冕七岁丧父,十岁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对各种学问融汇贯通,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爱王冕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会王冕,他装病不见;时知县亲自上门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来访,王冕要他以仁义服人。

      朱元璋统一天下,立八股取士之法,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于会稽山中。

本文推荐:石林设计培训:https://www.kmbdw.com/shejipeixun/areaid-8/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