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新婚别赏析(杜甫新婚别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3-02 07:54 6

本文目录:

新婚别赏析

 最佳答案:

      主题思想

      - 战争之痛:诗歌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新婚夫妇的离别,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 爱情与牺牲:新娘对丈夫的深情和对国家的热爱,使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家国的责任。

      艺术特色

      - 独白形式:全诗采用新娘的独白,通过她的口吻诉说内心的怨情和复杂心理,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比喻手法:诗中运用比喻,如“兔丝附蓬麻”,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对丈夫的依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脆弱性。

      - 情感层次:诗歌情感层层递进,从新娘的哀怨、不舍,到对丈夫的鼓励,再到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

      -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同时又不乏诗意,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结构布局

      - 层次分明:全诗大致可分为三层,每层都有曲折,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结构的精心安排。

      - 押韵严谨:诗歌一韵到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和读者的倾听。

      《新婚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新婚别赏析

杜甫新婚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新婚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新婚别》

        .[唐].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赏析

        新婚伊始,即遇征兵,夫妻生离,亦一典型事例。诗为代言,曲尽人情。

        全诗三层,一起怨夫。盖旧时女子对男方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豪爽如红拂亦感“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虬髯客传》),借夫贵以显妻荣;而本篇所写乃贫贱夫妇,如“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然“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毕竟是一句过情话,过情乃是怨极的表现,不全是真话。“席不暖君床”语妙,如俗话所谓“地皮子还没有踩热呢”,而“暮婚晨告别”则补充说明何以就“席不暖君床”。古时婚期不服役,赶紧完婚,也许就这道理,但战时兵役不认那个道理,弄得新人分离,“无乃太匆忙”也。当时征集的所有新兵,皆开赴河阳,说是“守边”,国事仓皇可知,可见也怨夫不得。而古时女子过门三日,先告家庙,上祖坟,再见公婆,始正名分。诗中新娘过门才得两天,难怪她要为难:“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二是怨命。怨身为女儿,不能自择配偶,而听命于父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一步又说,而今嫁得夫婿,竟不能随,岂不是鸡犬不如。不过退一步想,要是生为男儿又将如何呢?这倒使人想起古谚道“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这类话定出乱世人口,太平时代谁想得到呢。于是女子改口劝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是无奈语也是理智语,希望这仗早点打完,打完了再团圆。“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是找理由以,事实不完全如此。

        三是自誓。从新妇的怨艾和劝勉可以见出,这是一个相当善良,也很重感情的贫女。虽说只一夜夫妻,但俗话就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因此她决心等,也只能等。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杀敌凯旋归来之上。从此她跟《卫风·伯兮》中那个女子一样,不再施妆,以示坚贞。诗末更作一比,谓人不如鸟,照应鸡犬一句。然而并未绝望。

        要之,诗中刻划的女主人公形象是痴情而又能识大体的,虽然她也有怨意,但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

        本诗为杜甫名作“三别”中的首篇,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反映安史之乱中朝廷征兵之惨酷。全诗共32句,均为一位新婚女子的独白倾诉,而无一语其他旁白或插话,通篇又一韵到底,不像他的《石壕吏》多次转韵变换。倘是俗手,极易写得平铺直叙,甚或慵散板滞。然而本篇却呜咽凄切、回肠荡气,“情绪纷而语言涩” (浦起龙 《读杜心解》),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其原因之一即在于刘辰翁所指出的多用 “转笔”。

        仇兆鳌《杜诗详注》云:“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三段各八句”,共分五段,他是从全诗叙述的内容来划分的;刘辰翁的“七转”说,却着眼于新妇的感情起伏抑扬,分疏更为细腻,更能见出新妇曲折复杂的心绪。但感情的变化实与叙述内容密不可分,把“五段”、“七转”结合起来,对掌握全诗的脉理构架是有帮助的。

        “暮婚晨别”的巨大生活反差是新妇沉重悲感的根源。首4句先用比体,以兔丝依附蓬麻,喻女子之依丈夫;又以兔丝引蔓不长,喻女子所靠不稳,紧接着直呼出“征夫”之妻犹如路旁弃物的悲叹。一个“征夫”,既点明丈夫的身份,又说明造成悲剧的原由,此为一层;“结发”以下8句为第二段:前4句交代“暮婚晨别”的事实,并作“无乃太匆忙”的呼喊,语气直截紧迫,此为二层; “君行虽不远”4句却稍一转折,意谓丈夫突然被征,幸而所行不远,仅止河阳(此诗写于洛阳至华州道中),并非远别,只是婚礼尚未完成,媳妇的名份未定(古时礼俗,婚后次日拜见公婆,始确定媳妇身份)。这一转折传达出新妇既悲且羞、吞吐难言的语气,语缓而意更悲怆,王嗣奭赞为“极细心语”(《杜臆》),此为三层;“父母养我时”以下8句为第三段,以今昔情事对比,感情趋于惨切,但先缓后急,应作四、五两层转折来读。“父母”4句是追忆,自言虽是贫家姑娘,也享受一份父母宠爱,平日深藏闺中,不轻易抛头露面,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已与丈夫联在一起。这两句实是全诗的感情高潮所在。

        诗笔走此,都以倾诉新婚诀别的悲痛为基调,转转折折,含情不尽,一层深于一层,用一意反复之笔,充分揭示出新妇同一悲痛心情的多方面的内涵,均属顺转。以下却以“努力事戎行”勉励丈夫为主旨,忽作明达之语,意欲化解离别之悲,则是逆接了。“勿为新婚念”8句为第四段,亦为第六层,意谓妇女不便从军,故而不能随夫同去,但我从此不穿这些好不容易置办起来的嫁衣裳,并当着丈夫之面,洗净粉黛,以示忠贞等待,激励丈夫专心服役。结尾“仰视百鸟飞”4句,为最后之第七层,又以比体作结,呼应开端。但“兔丝”为正比,此处乃反比:目睹众鸟无不双飞,反衬己身形单影只。尽管人事原多坎坷,不能顺心,但我对夫君永待不渝。作为“诗史”圣手的杜甫,曲曲描摹新妇从悲苦到排解悲苦的复杂心情,深刻逼真,呼之欲出。全诗既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征兵之酷,又表达出作者渴望平定战乱的正当要求,曲折复杂的感情波澜正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与“七转”相联系,此诗中连用七个“君”字,也各具感情色彩和思想内容。仇兆鳌评云:“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劝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杜诗详注》),也是发人深思的佳评。

新婚别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蔓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蔓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蔓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蔓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杜甫新婚别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新婚别》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新婚别

        【题解】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军败于邺城,形势危急,因此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征兵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是“三别”的第一篇。这次战争与天宝(742-756年)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杜甫一面深刻揭露、批判兵役的黑暗,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采用了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剧烈而痛苦的内心斗争,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①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②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③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④?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⑤。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⑥。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⑧。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⑨。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⑩。

        【注释】

        ①兔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②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③无乃:岂不是。

        ④“妾身”二句:身:身份,指在夫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zhāng):婆婆、公公。

        ⑤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⑥“生女”二句: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⑦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有所不便,更麻烦。

        ⑧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⑨久致:许久才制成。襦(rú):短衣。裳:下衣。

        ⑩错迕(wǔ):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译文】

        菟丝草喜欢依附着生长,因与低矮的蓬草和...纠缠在一起,故而它的蔓儿是怎么长也长不长。要是把女儿嫁给了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先一步就把她丢弃在大路的两旁。

        我和你拜堂成了结发夫妻,和你同床共枕,然而连床席还没等睡暖就要离分。昨天晚上我们刚刚成亲,可你今天早晨便匆匆辞别就要奔赴战场,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匆忙。

        你这一走虽然去的地方离家不算远,可那毕竟是应征到河阳去作战。想一想,我们成婚以后,还没有按习俗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呢,叫我怎么好去拜见公公和婆婆?

        我在父母身边还没出嫁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父母只让我藏居在闺房,从不让我随便见外人。爹娘生养女儿,盼的就是长大后能有个好归宿,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又是落得个何等地步?

        如今你在婚后第二天就要匆匆奔赴冒死之地,你可知道,这种沉沉的痛苦直煎熬我的内心,痛断我的肝肠。我们曾发誓不离不弃,现在多想跟你一起去从军,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我去了反而更麻烦。如今你在战场之上,不用为新婚离别而难过,你此番从军打仗,一定要在疆场之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

        如何思念你我也不能随你而去,因为妇人跟着在军营,恐怕会影响士气不能高昂。哎!叹一声好可怜啊,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很久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罗裙衣裳。可如今,这身嫁衣已经不能再穿着了,只能把它脱掉放置好,再当着郎君的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凯旋归乡。

        你抬头看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都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怎么这样多啊,但愿你我两地同心,永远不相忘。

本文推荐:个旧二手工程机械配件:https://gejiu.hhxxg.com/ershougongchengjixiepeijian/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