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所见古诗观后感(翻译《春日》)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3-02 05:24 5

本文目录:

所见古诗观后感

 最佳答案:

      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 生动的画面感:诗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两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夏日乡村,牧童骑着黄牛,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间,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画卷。

      - 和谐的意境:这种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意境。

      对儿童天性的赞美

      - 天真活泼的形象:牧童听到蝉鸣后,立刻停止唱歌,蹑手蹑脚地去捕捉,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他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 纯真无邪的心灵:牧童的行为不加掩饰,完全出于内心的本能和兴趣,体现了他纯真无邪的心灵,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与纯真。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对梦想的追求:牧童捕蝉的场景,可以被视为对人生追求的一种隐喻。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各种诱惑和目标,需要像牧童一样勇敢地去追求。

      - 保持冷静与理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适时地“闭口立”,保持冷静与理智,不被一时的冲动和欲望所左右,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与目标。

      对诗歌艺术的欣赏

      - 语言的简洁与优美:全诗仅用二十个字,却将场景、人物、情感描绘得栩栩如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意境的深远与悠长:诗歌通过简单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悠长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喜悦。

      《所见》这首古诗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儿童纯真无邪的天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所见古诗观后感

以所见这首诗写一篇作文

      写此类作文最好有相关的作文素材,或者有相关范文参考,这样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为您推荐 顺溜作文网 http://www.666zw.com 10万条免费作文资源,不用注册即可浏览下载。您肯定能找到你所需要的作文资源!!提供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英语作文、语文学习、写作素材、优秀作文、 中 考 满 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免费语文阅读资料下载、考场作文指导、英语作文等各项免费资源。

翻译《春日》

      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本文推荐:嵩明工程机械设备维修:https://www.kmbdw.com/gongchengjixieshebeiweixiu/areaid-12/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