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植树短片观后感
最佳答案:
对植树短片的深刻感悟
观看了植树的短片后,我深受触动。这部短片不仅展示了一个人如何通过坚持和努力改变自然环境,还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牧羊人凭借一己之力,在荒漠中种下数万棵树苗,最终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这种坚持和毅力令人敬佩。他的行为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后来的居民带来了福祉。
短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从最初的荒凉到后来的繁茂,这种视觉冲击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正面影响。牧羊人的孤独与坚持,也反映了个人信念的力量。
这部短片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无论是种一棵树,还是减少一次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都是对地球的爱护。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部植树短片不仅是一部视觉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教会我们坚持与奉献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1
《植树的牧羊人》,原名《植树的男人》。是奥斯卡获奖短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含义都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开头用一只鹰作为切入点,接着“我”出现在了毫无生机、狂风呼啸的荒原上。这个开场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镜头,结合后面的内容,可以大致推断出这是一种孤独、无助、绝望的情境。这样的开场就引人思考,足够吸引观影者继续看下去。
中间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桥段莫过于对牧羊人周边村庄村民精神状态的描写,夸张的构图以及低沉的配音,结合人们对道德和利益的争抢:中间一闪而过的并不正义的天使和魔鬼、自杀与崩溃的人、酗酒的男人、堕落的女人、虚伪的宗教……一切的一切都是绝望的体现。从一个角度来说,这一段描写衬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的高贵;但这部穿越了时空的短片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阴暗面:日常生活中永远有些人为了利益和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而争论不休,“牧羊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都像那些卖煤的男人一样,被岁月磨去了宝贵的精神。
如果给这位牧羊人的精神起一个名字,那一定是“创造”。电影中那一句颇含暗讽意味的“人类除了破坏,还有哪方面可以比肩上帝”,那方面一定就是创造!傲慢与偏见、困苦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阻止这个牧羊人坚持种树,或者说创造美好的环境。
不争名,不夺利,一心一意的创造。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途径完成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几十年的时间,一直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日日积累起来,这才是伟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2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 .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5
说真的,《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让我十分喜欢,觉得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看完这部得过奥斯卡的短片后,竟然生出了一种忧伤的气息。
故事起源于一个沙漠(荒漠)。在这里,牧羊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植树,直到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可竟然没人知道这些功绩!这使我愤愤不平又生出一种对牧羊人的钦佩)不在乎名利,只追求心中所求。
音乐从头至尾都很忧伤,但在树木开始发芽并生长变绿时的音乐不仅十分欢快,而且蓬勃向上,鼓舞人心。
这个画风把大风(一开始)的动态还有衣服的运动规律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在影片后部树叶的摩擦,树枝的摇摆也是这种画风特意刻画而成的。这种画风说来也不精妙,但运用在这里面可是别样的合适,写意的感受,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阴影和角度的变换简直是一绝!从烛光阴影的移动到视角的转换,无不可以看出制图的一定是个绝顶高手。每一个画面光和阴影的角度竟丝毫不差,简直让我拍手叫好。
每个场景的切换与过渡都呈现出一种巧妙的构思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不管是哪一次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趣味——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幕是从哪里出现,转换的。
这部影片虽然是平面的,但不论是从人物的刻画还是阴影的角度来看,都极具三维动画的特色——但若是把它做成立体的,可能就会失去那一种风格的质感和出色的构想。
正是由以上几点,才构成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样一部出色的短片,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担得起“奥斯卡”的美名!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6
在一片野草与野花相互点缀的背景中,影片《植树的牧羊人》结束了。我回味着,回味着植树老人那坚定的眼神,是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平和。
一阵虚化中,老人的目光化作田野,这柔和的结尾正如那梦幻的开始,真实却朦胧。这部影片虽短,但最震撼着我的心灵的`,便是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的确不算长,但在配色方面却十分独到,令我记忆最为深刻。虽然空荡的沙漠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画师却无一处不用朦胧的铅笔画表现了出来,除特殊突出的部分外,很少留白,即使是亮部也会用淡淡的褐色刷一层,这样处理得毫不突兀,交融处极为自然,温和又寂寥。画师并不是特别在意形态,却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每一个特点,这种“形象”的写意风格也是常人难及的。我特别观察到,由铅笔素描转入彩铅,是指在作者看到了流水那一刻——是水,让荒原中的一切有了生机!这转折是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我还另外体会到这部影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光影的变化。由于是写意风的手绘,画面就不可能像真人拍出来的一样连贯,于是画师就特殊突出了一种变化——光影的变化,即使是看起来形态差不多的画面,每一帧之间的光影也会有所不同。大的变化出现在沙漠之景中,画师并没有用其他任何元素,但是依靠光影晃动就让观影者体会到了狂风的猛烈。小的变化主要用来刻画动作,这种颤动让画面顿时立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种光影的动感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影片的情节,更多的是参照了绘本原文,与书上略有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版,都无法抹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无法抹去植树老人的伟大: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
这部电影名叫《植树的牧羊人》,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里克贝克,改编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荒芜的山地,结识了一个独自一人生活的牧羊人。在几十年间,牧羊人一直独力种树,种下了几百万棵树苗,改变了整个山地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是手工绘制的,画得抽象朦胧,却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在描绘比较令人震撼和恐惧的场景时,会用很夸张,很混乱的画面带给人们十分真实的感受。比如描绘周边村庄中人们的仇恨,相互争论不休,生活黑暗压抑,人心的黑暗。就是把人们争抢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人被无数只手紧紧抓住,人们生活的场景用极快的速度播放,并且画面几乎没有空隙。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婴儿的啼哭声,人们大声而又愤怒的争吵声,和节奏快而又低沉压抑的音乐混在一起,就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令观看的...会十分深刻。
并且这样的场面多在后边接着的就是牧羊人的生活。这种躁动不安和宁静祥和的对比十分鲜明。再有,前边战争等场面的色彩单一,后来出现了蓝色天空下的绿色山丘,以及五彩斑斓的鸟儿,让读者不禁向往牧羊人那种不受战争、纷乱干扰,清净悠闲的生活。
而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开头写作者登上荒凉的山,只找到了枯井,与结尾的枝繁叶茂的树和小溪流淌等连锁反应,使得荒漠变成了绿洲。而声音也由狂风四起,变为鸟鸣和人们欢快的歌声。很好地展现了牧羊人的伟大,带给荒山这么多改变。
这部影片就是这样,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前后生活的迥异,赞颂了牧羊人的无私和坚持,告诉人们: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8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
读植树的牧羊人的评价和感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影评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1】
一部电影的画面是构成一部好电影的重要因素。画面的构造,清晰以及转换等等又在观众观赏体验中占比重要。我简单的说一说我对于这部短片画面的理解。
《牧羊人》的画面比较抽象,切换比较快,三十分钟的短片看下来,我除了一直很直接的眩晕的感觉没有其他的想法。在前半段里,陈述者在沙漠里走的时候,抽象而模糊的画面使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时而显现,时而消失,我还要花功夫去定位人物的位置。后半段的画面整体风格转变,摆脱了之前死气沉沉的荒漠,变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绿洲,于是问题又出在哪儿呢?我对这片绿洲的理解就是一片绿,我不知道那里是树那里是草。可能转念一想,这样前后能够有足够的对比度。
你可能会说,这部动画就是这种风格,它有种沙画一样的美感,它不会像《喜洋洋与灰太狼》一样迎合观众。我承认,这种抽象的画面确实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影片的前半段着重描绘了沙漠的“干”,于是导演用一种颜色,将近白色的灰,表达了整个场景。这个场景里的地我们看不出是土地还是沙地,我们知道这片地是荒芜废弃的。包括风,也是这同种颜色来表示,一瞬间有种风沙地混合的干燥感觉。
影片的中断讲述这个村子过去的故事时,将抽象的手法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一连串的事情,它没有采用一幕一幕的蒙太奇,反而是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连续的画面切换,把这里的往事抽茧拔丝一般地一股脑说完。我上一次看到这样的表现方法是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讲述三兄弟的故事。我不知道这种手法的专业术语,但我感觉似乎使用的比较少的,可能是我看动画比较少,可能是我要看都是看的梦工厂迪士尼的画面鲜明利落的动画。但无论怎么说这部短片1988年在法国上映,估计在当时会是很有吸引力的的一部动画(现在的话,画面真的不咋地,没有日本的美感,也没有迪士尼的清新)。
影片最后的画面如我之前所说的,变得一片绿色,很不好辨认。但镜头从一座座山丘上挪过的时候,那一片摇摆的绿色,那一汪叮咚的小泉,让我仿佛也感受到那种法国乡村的美好。
既然说到画面我也不得不把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动画拿出来跟这部电影作比较了。日本以宫崎骏为代表的一派着重表现日本乡村的美好,夕阳,河流,农田中间的公路,电线杆……以梦工厂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则是梦幻又比较写实,比如说《飞屋环游记》,也可能是类似于木偶戏的动画版,例如最近很火的《失常》。但这些动画的有的《牧羊人》没有,这些没有的,《牧羊人》有。怎么样都能说,《牧羊人》是一部风格独树一帜的短片了吧。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2】
感觉的确比摇椅要好,画面调配得更好,也更能感染我。当知道这样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这种幸福看似平凡却又难以到达。
祝那个有理想的人做出一部空灵的片子吧,能捉摸人心,能深入灵魂。也希望早点去到所向往的。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