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诗的赏析
最佳答案:
我将以《静夜思》为例,为你展示古诗赏析的一般思路,通过剖析诗句、解读意象,带你领略古诗的魅力。
# 古诗《静夜思》赏析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赏析古诗,就像是开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能让我们领略到跨越时空的智慧与美感。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字,却流传千古,打动着无数人的心。
诗的开篇“床前明月光”,诗人描绘了一个简单却又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在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疑是地上霜”,诗人将月光比作霜,这一巧妙的比喻,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冷,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霜,通常给人寒冷、凄凉的感觉,诗人在异乡的深夜,看到这如霜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的动作和情感变化清晰可见。“举头”与“低头”两个简单的动作,将诗人的情感层层推进。举头望向那高悬于天空的明月,明月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而此时的诗人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这强烈的对比,让他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于是不自觉地“低头思故乡”。这一低头,饱含了无尽的思念与惆怅,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在这一瞬间倾泻而出。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赏析的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意象的运用,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极为常见,承载着思念、团圆等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其次是语言的凝练,短短二十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却将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场景完美地展现出来。最后是情感的表达,诗人以简洁而直白的方式,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思念。
古诗赏析,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更能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慰藉。通过赏析古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你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不同看法,或者希望我分析其他古诗,欢迎随时告诉我,我们一起探讨古诗的魅力。
古诗和简短赏析?
"古诗″范围太广,只能举例进行简短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佳作。首句点明写柳树,柳树如同一位经过梳洗打扮过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柳,用"碧玉"来比,既点明柳树的颜色,又与下句的"绿″相呼应。第二句写出了柳叶轻盈的特点。
第三句用问句引起兴趣,末句给出了答案:二月春风如同剪刀般锋利,剪出这细长的柳叶。
全诗围绕柳树来写,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不愧为经典。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