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柏林寺南望赏析(《州桥》宋 范大成 翻译及赏析)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24 17:46 2

本文目录:

柏林寺南望赏析

 最佳答案:

      整体意境

      - 这首诗以“望”字为题眼,通过描写诗人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登山后的远眺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如诗如画的意境。

      逐句解析

      - “溪上遥闻精舍钟”:首句写诗人在溪上航行时,远远地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这里的“遥闻”不仅表现了空气澄净,声音传播得远,也暗示了诗人对寺庙的向往和期待。

      - “泊舟微径度深松”:第二句写诗人停船靠岸,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茂密的松林,向山顶进发。这里的“微径”和“深松”描绘了山路的幽深和环境的清幽。

      - “青山霁后云犹在”:第三句写雨后初晴,青山依旧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这里的“霁后”和“云犹在”表现了山色的清新和云气的缭绕。

      - “画出东南四五峰”:末句是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远眺东南方向,只见四五座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刚刚画成的水墨画。这里的“画出”二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美妙,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造化的赞叹。

      艺术特色

      - 融情于景: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的描写,如钟声的回荡、小路的蜿蜒、云雾的缭绕,也有静态的描写,如青山的静谧、山峰的挺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 用字精妙:诗中的用字非常讲究,如“遥闻”、“微径”、“霁后”、“画出”等词语,都准确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感受。

      名家点评

      - 陆次云在《唐诗善鸣集》中评价道:“云画峰耶,峰画云耶?天然笔意。”这句话高度赞扬了诗中云与峰的相互映衬,以及诗人用笔的自然天成。

      - 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写道:“须其自来,不以为构(末二句下)。”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末两句的自然流畅,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论道:“诗仅平写寺中所见,而吐属蕴藉,写景能得其全神。”这句话肯定了诗人在平淡的描写中,能够传达出景物的神韵和诗人的情感。

      《柏林寺南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柏林寺周围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柏林寺南望赏析

柏林寺南望赏析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 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周啸天)

《州桥》宋 范大成 翻译及赏析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州桥》诗题下原注,对州桥的位置作了准确描述: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朱雀门,是汴京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宋朝时,汴京就这一座州桥。

      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其感情何其浓烈!

      诗的大意: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这也是实情。)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据载,范成大过相州时,许多年长者纷纷垂涕嗟叹,指着说,这是大宋的什么什么人。)故国的人们在问王师什么时候能够真的打回来?(“几时真有六军来?”,一个“真”字,几多哀怨!40多年过去,天天盼,日夜想,一次次落空,一次次失望。心虽冷,情难移,恢复社稷的渴望并未泯灭。)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