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书上元夜游赏析(书上元夜游的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24 07:41 2

本文目录:

书上元夜游赏析

 最佳答案:

      下面我将结合提供的素材,从创作背景、内容、哲理等方面对《书上元夜游》进行赏析。

      # 《书上元夜游》赏析

      《书上元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创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彼时苏轼已被贬至儋州,处于生活艰辛、境遇艰难的时期。

      文章开篇,几个老书生邀请苏轼上元夜游,苏轼“欣然从之” ,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接着“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短短几个动词,便将游历过程清晰呈现,简洁而生动。“民夷杂糅,屠沽纷然”描绘出儋州元宵节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共处,集市热闹繁华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回到家中已三更,家人熟睡,苏轼“放杖而笑”,这一笑意蕴深长。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苏轼在思考出游与家人酣睡,究竟何为得,何为失。他的“自笑”,既是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也是苦中作乐的自我安慰。而“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则是借韩愈钓鱼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韩愈认为钓鱼要去远处才能钓到大鱼,而苏轼觉得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意在表明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不必刻意强求,应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这篇短文,前半部分叙事简洁,描绘出上元夜儋州的景象与自己的游玩经历,后半部分抒情议论,从生活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全文语言极为简约,却意境深远,展现出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这种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让这篇小文成为东坡小品文中的佳作,流传千古,引人深思。

      如果你对这篇赏析还有其他修改意见,比如希望增加对某些句子的详细解读,或是调整语言风格,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书上元夜游赏析

书上元夜游 赏析

      原文: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钓鱼没有钓到,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到了海边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书上元夜游的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苏轼既自笑,也笑韩愈(字退之),钓鱼不得想到更远的地方去钓,即使到海边也未必能钓到.

      这是苏轼对得失的理解,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表达了他自己在人生的进退得失的看法,同时也是自嘲.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