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赏析
最佳答案:
下面将从创作背景、词句解析、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角度,为你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经典词作,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 年)中秋。彼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处于外放冷遇的境地,又与胞弟苏辙七年未见 ,中秋之夜,他赏月饮酒至天亮,大醉后写下此篇,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笔,词人把酒问天,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颇有屈原《天问》和李白《把酒问月》的神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进一步推进这种情感,随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写出了对月宫的向往,又因害怕月宫高寒而犹豫,生动地展现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最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明词人更热爱人间生活,从幻觉回到现实,入世思想占据上风。
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转过楼阁、照进窗户,照着失眠之人,引出怀人之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无理责问月亮,实则是在抒发自己与亲人分离的愁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月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美好的祝愿收尾,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传递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期许 。
全词以月起兴,将自然与社会高度融合,借明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艺术上构思奇拔,独辟蹊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深婉,意境清远,展现出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旷达乐观的胸襟,堪称中秋词中的绝唱。
如果你对赏析的角度、篇幅、风格有其他想法,或者希望我对某些词句进行更深入解读,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 上一篇: 英文标签(label和tag有什么区别,(服装外贸方面)?)
- 下一篇: 品味造句(品味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