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虞美人的赏析(虞美人的词牌名是什么呢?)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20 23:55 11

本文目录:

虞美人的赏析

 最佳答案:

      我将从创作背景、诗句含义、艺术特色等方面,为你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也是他的绝笔词 。此词创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李煜已被幽囚汴京近三年。相传他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后,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全词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问句起笔,定下全词的“愁”基调。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往昔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应是尽情享受这般良辰美景。可如今沦为阶下囚,春花秋月的轮回无尽,只能勾起他对往昔荣华富贵生活的回忆,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他对这美好的景致产生厌烦,殷切期盼其早日“了”却,这一发问看似离奇,实则真切深刻地反映出他囚居异邦的愁苦心境 。“往事知多少”,一个“知多少”,饱含着对过去身为国君时诸多往事的追忆,那时的他,尽享人间尊荣,而如今却处境悲惨,这种落差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愁绪,其中或许也夹杂着对过往荒唐生活的些许悔恨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的流逝,他归宋后又熬过了一年,季节的更迭引发他无尽的感慨。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勾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不堪回首”表明他对过去南唐王朝、李氏社稷的怀念,却又因亡国之痛而难以承受这份回忆。在明月照耀下,他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强调了这种愁苦情境的反复出现,加重了愁绪的表达 。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指代南唐宫殿,是他过去奢华生活的象征,他想象着故都金陵的宫殿应该依然存在,可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人却已容颜衰老、身份巨变。这里的“朱颜改”,不仅指容颜的变化,更象征着国家的灭亡、生活的巨变,物是人非的强烈反差,进一步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 。

      最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千古名句。作者以设问的形式,先点明抽象的“愁”,紧接着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作答。将满腹的愁恨比作满江春水,既显示出愁恨的悠长深远,又表现出愁恨的汹涌翻腾,把无形的愁思具象化,生动地展现出愁思如江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的特点 。这一比喻极为贴切,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使得读者很容易从中产生心灵共鸣,即便愁思的内涵各异,但都能从这一比喻中找到情感的呼应,这也是此词能够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

      整首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了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强烈对比,将李煜亡国后的悲哀、愁绪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词史上的经典之作 。

      如果你对这首词的某个部分,比如特定意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兴趣,或是想了解更多李煜其他作品的风格,可以随时告诉我,我能进一步为你剖析。

虞美人的赏析

对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美人•听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 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元末之际纷纭的社会环境给善感的文人提供了忧患的舞台,同样经历末世情境的蒋捷成为他们留连的对象,这首寄寓一生遭际的词篇自然跃入眼帘。文人韩奕偶然得观蒋捷词[虞美人•听雨],深有感慨:“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这一感慨深得词旨,可谓的评。韩奕,字公望,吴地良医,好与名僧游。在《全金元词》所录28首词中,词序及词作多言及宿于寺庙或与之相关,与名僧游并非虚言。对蒋捷的品评也应运而生:“蒋竹山者,则义兴蒋氏也。以宋词名世。其清新雅丽,虽周美成、张玉田不能过焉” ,据现有资料,这样针对某篇及整体的评价是首次出现,对于竹山词的接受意义重大。“清新雅丽”是竹山词的一面,虽然难合其全部艺术风格,但至少说明元代吴地对《竹山词》的关注程度以及心理感受。元人标举[虞美人]词,并树为经典,自倪瓒后以上记述为明代的书画典籍《赵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等多处转载,对蒋捷听雨词的传播尤为深远。至晚清王闿运仍然评价云:“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虽然寥寥几字,却深得小词妙处,引领读者进入别样天地。这首词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吟咏不衰,影响甚至延续至台湾当代作家余光中、方杞的诗文中。 尤其余光中的《乡愁》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盖心中忧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回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不仅结构艺术、表现手法与《虞美人》何其相似,其迂回曲折的情感动态亦引入沉哀意远的境地,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影响之深。

秦观的《虞美人》的鉴赏????

      此词通过描写碧桃,桃花的美丽,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整首词百转千回、凄咽恻断。

虞美人的词牌名是什么呢?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韵译]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赏析】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评析】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本文推荐:东营车位出租:https://dongying.zfsf.com/cheweichuzu/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