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赏析小说
最佳答案:
# 赏析要点
- 主题思想:把握作品反映的主要问题、价值观或情感。可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来挖掘。如《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借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人性美好与命运无奈,表达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追求。
- 人物形象:关注人物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在作品中的作用。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像《阿 Q 正传》中的阿 Q,其“精神胜利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病态心理。
- 情节结构:分析情节的组织和安排,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注意情节的起伏、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如《项链》中,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一系列遭遇构成情节主线,结尾的反转令人印象深刻。
-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可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等;社会环境描写能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如《祝福》中对鲁镇新年祝福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礼教的浓厚氛围。
- 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快、细腻优美、幽默风趣等。不同的语言风格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如老舍的作品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生动幽默。
# 赏析示例
以黄福胜的小小说《目击者》为例:
《目击者》以乡村为背景,通过一个平凡而朴素的故事,展现出了温馨且真实的人间画卷。
从人物形象来看,满叔的热心肠,在发现晕倒的海权后积极施救并呼救;大刚叔援手相助,体现出他的善良;刘大婶的怒怼展现出她的直爽;明毅的通情达理,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活中温暖的人情世故。
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情节层层铺展,有高潮,有低谷。开场通过对满叔挑水发现海权晕倒的描写,迅速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氛围。随后满叔与大刚叔施救、海亮与满叔的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明毅的出现缓和了气氛,满叔的回忆又舒展了故事的低谷。这种情节的起伏变化,让读者的心弦随之紧绷与舒缓。
主题思想上,小说通过这个乡村小故事,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冲突,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善良、互助和感恩等人间真情。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当今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人生真正价值的重新审视。
语言风格质朴无华,作者通过平易朴实的人物对话和细腻入微的动作描写,如实地呈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状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乡村之中,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举例说明,怎么鉴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前有序幕,后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
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气氛)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 上一篇: 买种的正确读音(稻种的种字怎么读音)
- 下一篇: 信号英文(信号英语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