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边城句子赏析
最佳答案:
1. 自然美景的描绘
-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这段描写通过月光和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夜晚景象,展现了湘西自然的美丽。
2. 人物情感的刻画
- “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幽深,盛满了不能言说的故事。” 这句话通过对女主角眼睛的描写,给人一种神秘和深沉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3. 生活哲理的体现
- “光明也正如黑暗一样,总是忽然而来,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但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相信它迟早总会来的。” 这段话通过对比光明与黑暗,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人文风情的展现
- “茶峒凭山依水筑城。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这段描写通过描绘茶峒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展现了湘西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历史底蕴。
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沈从文精湛的文学技艺,也反映了《边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湘西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思考关于生活、爱情和人性的深刻哲理。
边城好句赏析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赏析:这段话描绘了边城淡淡的风景,凝练的文字清清淡淡,却似水墨画般清晰入目,让人能感受到这方水土的洁净美好。
2.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赏析:这段话描写翠翠和祖父日常的生活,闲适淡然的日子,让人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近了这座小镇的深处,祖孙俩的善良、美好,让人不忍心破坏。
3.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赏析: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4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赏析:同是写景,这一段为我们描绘了湖滨的四季风光:游鱼竹林,桃花杏林,夏日花衣,秋冬瓦房,风光秀丽,平静水光,塑造了一个平和美好的环境。
赏析《边城》里的句子,要详细的
(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道。这官道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赏析示例: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关注生活在湘西地区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句式简短,语言平实,语调平和舒缓,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轻松、愉悦之感。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赏析:在平和的叙述语调之中饱含着作者对翠翠由衷的欣赏与赞美之情。黑黑的皮肤,光光的眼睛如水晶,天真活泼如小兽,善良淳朴如黄麂,从从容容无心机。作者运用了多个比喻句、排比句将翠翠淳朴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很巧妙地将现代白话与古代语言结合起来,如“故”“皆”“举步入深山”等词语的运用得体,句式虽不整齐,但节奏感较强,有一种流动着的韵律感。
(1)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
①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河里的大鲤鱼吃去了。”
赏析示例:这段对话很有情趣,可以看到翠翠对祖父没有兑现自己诺言的嗔怪,也发泄了自己内心因跟傩送的争吵带来的不快。翠翠的答语有很浓厚的小孩子气,写出了她的单纯可爱。
②祖父说:“顺顺一家人真好,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这是翠翠和爷爷在看龙船趁夜色回家时的对话,爷爷在称赞大老,希望翠翠能够对大老有好感,但是爷爷并没有明白翠翠的心思,她却在想二老,言语中透露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
③(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爷爷的喋喋不休令翠翠心里很烦,烦的是爷爷不理解自己的心思;她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大老的排斥,对傩送的暗恋。
(2)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写人物心理情感。
例①: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牛羊,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牵靠到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这段文字出现在小说的开始,翠翠正值豆蔻年华,对新娘子特别好奇,感觉特别新鲜,由此引发了对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句中叠词的运用使语调舒缓有致,增强了抒情性。小说中第6节也写到了新娘子过河,这次看到的情形在翠翠的心里引起了更大的波澜,她要爷爷给她吹“娘送女”的曲子,翠翠对爱情的向往更深了。
例②: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蹲在屋门边,就装着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
――本段选自小说的第十一节头。顺顺派人到碧溪�认亲戚来了,翠翠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的慌乱!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羞涩与慌乱之情,只好假装去赶菜地的鸡,向白塔跑去。
例③:翠翠第二天第二次在白塔下菜园里,被祖父询问到自己主张时,仍然心儿憧憧的跳着,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掏葱。
――这个细节描写很传神,写出了翠翠内心里仍然没有决定时的矛盾心理,但是读者知道她的心里是爱着傩送的。
(3)以景和物来侧面写人物的心理情感。
例子①: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他们在水中从从容容的流走,自己俨然从容了许多。
教师赏析:本段写到了翠翠将空豆荚抛入河中,看豆荚从从容容地流走,作者以这个情景来暗示出翠翠对大老的不满意,让自己别把大老提亲的事情放在心上,自己的心里也轻松多了。
例②: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皆习习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这段文字选自小说的第11节后几段,作者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翠翠的复杂心理。句中写到日头火辣辣的,令人烦躁;杨柳树、菜蔬的繁荣滋茂且带有野性,蚱蜢飞,新蝉叫,黄鸟与竹雀鸣,嘈杂、热闹的环境实际上是翠翠复杂与矛盾心理的暗示,含蓄地写出了翠翠面对来自大老和二老以及王团总几个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出的复杂的心理;她很烦闷,但又不知所措。
例③:天夜了,有一匹大的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光明追去。
――表面上写的是萤火虫,其实是翠翠内心想法的外化,心里想离开爷爷飞到远处去,但又不能飞走,或者也飞不了多远,正如这萤火虫一样,这正是她的苦闷之处。这样写除了具有含蓄美外,还给人一种心驰神往的美感,增加了小说语言的抒情性。
(4)以双关语来写人物的心理情感。
例: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双关语的运用,一是嘲笑傩送因得意忘形而落水的狼狈样,二是表达了对傩送要碾坊不要她的嗔怪(尽管是误解),三是表现翠翠对傩送暗恋。
教师小结:平实、简明的语言,多种技巧的运用,体现含蓄美。
3、《边城》语言中还有很多独特的现象,同学们试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加以体会。
(1)运用了很多方言俗语。学生加以评述。
示例:翠翠骂傩送的话:“悖时砍脑壳的!”――这句土语里包含着翠翠对来自傩送的带有欺侮性话语的反抗,也表现了翠翠的单纯可爱。
学生搜集整理及评述:
①老船夫称赞傩送:“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
②吊脚楼上的闲言碎语:“牛肉炒韭菜,只看个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
③老船夫担心着翠翠的婚事:“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鹊儿得有个窠。”
④傩送与天保求取爱情的方式:“车有车路,马有马路。”
⑤茶峒人的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⑥老船夫的话:“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
⑦翠翠话中引用的:“风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不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教师小结:这些方言俗语凸显了小说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2)小说中还有很多比喻和象征之物。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①作者常用“星子”“落日”“流星”象征死亡;以“白塔”来象征湘西人正直、诚实、善良与淳朴的品德。
学生找出这几段文字,加以评述。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法,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呢?”
●他(老船夫)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子想他的心事。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的喊了一声。接着南方又是一颗流星划空而下。
――这几段文字分别来自小说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爷爷死了,流星落了,应了翠翠的想法。这样的设置一是反映了湘西人迷信的思想,二是增加了小说抒情的意味。
●老船夫在雷雨之夜死去,白塔也在那个风雨之夜坍塌。作者说白塔“与茶峒的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建白塔,城中营管、税局以及各商号平民百姓,还有个大寨子的人都出了钱。可见白塔在湘西人心中是多么神圣啊!难道不是湘西美好人性与淳朴民风的象征吗?
②作者在叙述中爱用动物、植物来做比喻(学生整理)。
●傩送兄弟的结实――小公牛。
●翠翠的胆小、警惕――黄麂子。
●赞美傩送的漂亮――豹子、锦鸡。
●老船夫――老鸦、楠木。
●傩送在外地碰到的唱山歌野性十足的女人――狼。
●为翠翠唱山歌的傩送――山中的竹雀。
●一个女人的归宿――窠儿、码头。
●飞动的萤火虫――想离开爷爷的翠翠。
●黄葵花、虎耳草、歌唱的黄鸟――爱情的象征。
教师小结:这些比喻与象征的运用增强了小说语言形象性与生动性,也体现了地方特色。
边城 片段摘抄+句子赏析+人物事件分析,不需太深奥,700-800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本文推荐:武威厂房仓库分租:https://wuwei.zfsf.com/changfangcangkufenzu/
- 上一篇: 发现的造句(发现的近义词_发现造句)
- 下一篇: 老舍散文集摘抄赏析(老舍优美散文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