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怎样防治】应怎样控制情绪?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3-04-03 02:55 449

怎样防治

应怎样控制情绪?

      背景:加拿大职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专长做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饮食障碍症等。

      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不得不要面对的现象。如果负面情绪过于频繁、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显著的困扰,那么还是要及时就医,接受正规的诊断和治疗。

      问题里用的词是“控制情绪”(emotionalcontrol),那首先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控制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上这样一种关于情绪的迷思(mythsaboutemotions),比如“负面情绪不是好东西”、“不应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展现出来”、“做人不可以情绪化”、“有能力的人应该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情绪化的人是脆弱的“等等。

      而这些关于情绪的迷思,其核心思想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以及“我们应该尽力去控制自己,不去体验和表达负面情绪”。而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情绪是可以被我们所控制的”。

      这些关于情绪的迷思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如原生家庭对待情绪的态度、社会大环境下对待情绪的态度,最终我们“内化了”这些迷思,开始相信并按照这样的迷思来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那么基于这样一种情绪迷思,我们接下来的做法是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情绪控制“方法有很多:比如去抑制自己的情绪(emotionalsuppression)、逃避自己的情绪(emotionalavoidance)、反复思考自己的情绪(emotionalrumination)等等。

      但是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来了: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控制情绪”或者说“认为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想尽办法去控制自己,不去体验和表达负面情绪”的做法,不仅是没有效果的,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甚至有大量数据证明,“控制情绪”会导致一系列精神疾病,并不可取。

      在接下来的回答里,我会回顾一系列临床文献,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状态吗?“控制情绪”的做法会导致精神疾病吗?怎么去管理负面情绪才是有效的?怎样实操?

      在回顾关于“控制情绪”的文献之前,我想在这里进一步解释一下:

      在精神健康领域内,目前我们很少用到“控制情绪”这样的词。相反,最常用到的是“管理情绪”,英文中对应的词是“emotionregulation”,有的时候会称之为“managingemotions”。

      “控制情绪”(emotionalcontrol)和”管理情绪“(emotionregulation)代表着两种处理情绪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从本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控制情绪(emotionalcontrol):假定情绪是坏的、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情绪是应该被控制的,过分强调”改变情绪“,却忽略了很多时候情绪是”有自己的生命“、情绪是需要”被接受的“。控制情绪往往包括:情绪抑制(emotionalsuppression)、情绪逃避(emotionalavoidance)、情绪反刍(emotionalrumination)。管理情绪(emotionregulation):假定情绪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情绪需要我们的”引导“,同时强调“改变情绪”、“理解情绪”、“接受情绪”。管理情绪往往包括:重新评估情绪(cognitivereappraisal)、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接受情绪(emotionalacceptance)。

      打个比方,在教育小孩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孩子”,这种教育方式讲的是怎样用父母的绝对权力去约束、支配、操纵孩子;还有一种是“管理孩子”,这种教育方式重点放在怎样基于孩子的特长与天性,去引导孩子的发展。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去“控制员工”,也可以去“管理员工”,到底哪一种模式更有效呢?我相信这个答案并不复杂。

      总的来说,这两种模式在理念上差距很大,而且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管理情绪”比“控制情绪”要有效得多,特别是改善情绪状态、以及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可能。

      第一个问题:“控制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状态吗?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献:

      [1]Aldao,Nolen-Hoeksema,&Schweizer(2010)发表了一篇元分析(meta-analysis),他们结合并重新统计了来自114项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数据,他们重点想要探索以下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情绪处理方法”和“精神疾病症状“。更详细的来说,他们总结“情绪处理方法”有以下六种:接受acceptance、逃避avoidance、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重新评估reappraisal、反刍rumination,和抑制suppression;而“精神疾病病症”有以下四种:焦虑症anxiety、抑郁症depression、饮食障碍eatingdisorders、和***上瘾substance-relateddisorders。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更多的精神疾病症状”代表着“更为负面的情绪状态“。

      结果非常简单,也非常“震撼“,详情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上图中详细列举了每一种“情绪处理方法”对于“精神疾病症状”的效用大小(重点看mean和k,以及相对应的p-value),我们可以看出:

不良的情绪处理方法(包括逃避、反刍、抑制,这些可以当作“控制情绪”),和有效的情绪处理方法(包括接受、解决问题、重新评估,这些可以当作“管理情绪”)相比,代表着更多精神疾病症状,也可以说是更负面的情绪状态。反刍情绪(rumination)对于精神疾病症状的效应最大,其次是逃避情绪(avoidance)、抑制情绪(suppression)、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对精神疾病病症效应最小的是接受情绪(acceptance)和重新评估(reappraisal)。

      [2]Dalgleishetal.(2009)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邀请了28位健康人士,并根据他们情绪好状态分成两组:一组是较高的负面情绪(highnegativeaffect),另一组是较低的负面情绪(lownegativeaffect)。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被试用纸笔来描述一件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痛苦事件,同时研究人员要求一部分的被试去“抑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一部分的被试被要求去“尽量体验自己的负面情绪“,还有一部分的被试并没有收到这样的指示。

      研究人员对这两组被试/三组不同指示条件(总计6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那些本身就体验到较高的负面情绪的人,当他们去尝试抑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他们反而体验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对照组相比)。那些本身就体验到较低的负面情绪的人,抑制情绪反而起到了作用,也就是说他们通过抑制情绪,体验到了更少的负面情绪(和对照组相比)。

      详情见下图表:

      这里做一个总结:

“控制情绪”包括抑制、反刍、逃避情绪,最终会导致更加糟糕的情绪状态。对于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的人来说,抑制情绪会产生副作用,让负面情绪更加强烈。

      第二个问题:“控制情绪”的做法会导致精神疾病吗?

      注:这一类因果性的研究很难去做,这里主要还是回顾一些关联性的研究。

      我们来看两篇文献:

      [3]Eftekhari,Zoellner,&Vigil(2009)对301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以下变量进行了测量:情绪管理方式、PTSD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反刍认知。根据数据,他们将被试分为以下四组:高度的情绪管理者(highregulators)、高度的情绪评估者/低度的情绪抑制者(highreappraisers/lowsuppressors)、中度的情绪评估者/低度的情绪抑制者(moderatereappraisers/lowsuppressors)、以及低度的情绪管理者(lowregulators)。

      最重要的结果包括:

那些不去管理情绪的人(也就是那些最经常去抑制情绪的人),体验到最高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那些不去抑制情绪,但是经常重新评估情绪的人,体验到最低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

      详细形象见下图:

      这里重点去看“highregulator"、"highreappraisal/lowsuppressor"和"lowregulator”在不同行的差别。

      [4]Conklinetal.(2015)对81位正在住院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病人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病人同时患有焦虑症和***上瘾。研究人员对这些病人住院前后的情绪处理方法进行了测量,并把情绪处理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良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抑制情绪),一类是有效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接受情绪)。

      作者发现以下两个结果:

在接受治疗前,越多使用不良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抑制情绪),同时越少使用有效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接受情绪),则会体现越严重的精神疾病症状。见下图:

      2.当病人在治疗中可以学会并使用更有效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接受情绪),他们在出院时会表现出更低的精神疾病症状。见下图:

      这里再做个总结:

经常去抑制、控制情绪的人,会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同时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会更高。学习更有效的情绪管理技能(比如重新评估情绪、接受情绪等),可以有效的减少精神疾病的症状。

      题外话:以上很多研究都是和“抑制情绪”(emotionalsuppression)有关。很多时候,我们在体验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或者是体验到负面情绪之前),也会体验到很多负面的想法,这些负面想法可能是关于自己的、关于其他人的、或者关于这个世界的。那如果我们去“抑制”这些负面想法(thoughtsupression),会有怎么的后果呢?是否和“抑制情绪”的后果差不多呢?

      这里我们来看一篇很经典的文献(其实是我博士导师写的。。。):

      [5]Purdon(1999)对“抑制想法”(thoughtsuppression)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文献回顾,并对“抑制想法“和精神疾病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总的来说,文章有如下结论:

对负面想法的抑制会带来反作用(ironiceffectsofsuppression)。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想要负面想法,所以去抑制这些负面想法,但是抑制想法的行为反而会导致更多、更长时间、更强烈的负面想法。对负面想法的抑制和常见的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紧密相关,可能是导致或维持抑郁症、广泛焦虑症、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强迫症的重要因素。

      她原话是这样说的:

Thoughtsuppressionhasnowbeenimplicatedasaetiologicaland/ormaintainingfactorindepression,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speci?cphobia,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总结:不仅“抑制”负面情绪会带来反作用,“抑制”负面想法也会带来反作用。对负面想法的“控制”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精神疾病症状。

      更细来说,对负面情绪的“控制”不仅会导致更多的精神疾病症状,而且会对某一些精神疾病产生特别显著的负面影响。

      我的临床专攻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饮食障碍症,而对于这几个精神疾病,“控制情绪”,特别是“抑制情绪”、“否认情绪“、”逃避情绪“,是非常普遍的致病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献:

      [6]Bebloetal.(2013)的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普遍会更频繁地对自己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进行抑制。

BPDpatientsreportedincreasedattemptstosuppressbothnegativeandpositiveemotions.

      [7]Roemeretal.(2001)的研究表明:和没有PTSD的退伍军人相比,患有PTSD的退伍军人会进行更为频繁、强度更高的情绪否认。

VeteranswithPTSDreportedsignificantlymorefrequentandin-tensewithholdingoftheiremotionalresponsesthandidcombatveteranswithoutPTSD.ThetendencytowithholdemotionalresponseswasassociatedwithPTSD,beyondmeasuresofcomorbiddistress.

      [8]Danner,Sternheim,&Evers(2014)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饮食障碍症患者(比如厌食症、暴食症、狂食症)都具有同样的特征,就是过多的抑制情绪和过少的重新评估情绪。

WomenacrossdifferentEDsubtypeswereinclinedtosuppressemotionsandlackedthecapacitytoreappraiseemotions(exceptwomenwithANBP).

      [9]Svaldi,Caffier,&Tuschen-Caffier(2010)的研究特别有趣:与重新评估自己的负面情绪相比,当狂食症患者被要求去抑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容易进行暴食行为。

Asexperimentaldatashows,contrarytoreappraisal,suppressionleadstoincreasedfoodcravingandadecreaseinparasympatheticactivationinwomenwithBED.

      总结: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饮食障碍症这些领域,研究的结果也是相当一致的,“控制情绪“特别是”抑制情绪“会导致更多病症,而”管理情绪“特别是”重新评估情绪“会缓解病症。

      第三个问题:怎么去管理负面情绪才是有效的?怎样实操?

      总的来说,以上的研究指出,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去有效的降低负面情绪,那么”管理情绪“(emotionregulation)要比”控制情绪“(emotionalcontrol)要来得有效。更具体的来说,我们需要做到:

减少”情绪抑制“、”情绪否认“、”情绪逃避“、”情绪反刍“等策略的使用。增加”情绪接受“、”情绪肯定“、”重新评估情绪“、”解决问题“等策略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重新评估情绪”,也就是要去检查一下:自己的情绪是否符合事实情况?自己的情绪是否是平衡有效的?在进行“重新评估情绪”之前,我们要先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排斥”、“逃避”、“抑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体验准确地描述出来很重要!

      实操上怎样去做呢?

      首先,我建议你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能,特别是能够做到识别负面的自动想法、弄清楚情绪、认知、行为的关系、挑战自己的负面认知。大可以说,能够做到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描述负面情绪从何产生、再进一步去检查负面情绪下的认知,这已经完成了“情绪管理”的绝大部分工作。

      这方面的书籍很多,知乎上的资源也很多,大家自己去搜素“认知行为疗法”或者“CBT”就可以了。

      也可以参考我在知乎上的Live讲座:

      其次,我建议你可以去自学一些辩证行为疗法DBT的技能,里面包含了很多和“情绪接受“、”情绪肯定“、”重新评估情绪“、”解决问题“高度相关的技能。

      对DBT技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和@壹心理合作的情绪训练营,课程中我会通过音频方式讲解核心的DBT技能,并会提供工作表:

      遇到负面情绪时,可以跟着下面的五个步骤来练习“管理情绪”:

Validation:理解、认可、肯定自己的情绪ChecktheFacts:核对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强度是否和客观事实相符合ProblemSolving:如果自己的情绪和客观事实相符合,那么需要解决问题OppositeAction:如果自己的情绪和客观事实不相符,那么需要和情绪做反方向运动RadicalAcceptance:如果自己因为不能接受现实而痛苦加剧,那么需要全然地接受现实

      我比较懒,这里就不一一搬运了。对上面这些DBT技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原帖阅读更多,链接在这里:

      还可以关注我另外一个回答,里面也详细介绍了一些容易上手的DBT技能:

参考

^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acrosspsychopathology:Ameta-analyticreview?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15584^Ironiceffectsofemotionsuppressionwhenrecountingdistressingmemories?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803597^Patternsofemotionregulationandpsychopathology?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34115/^Relationshipsamongadaptiveandmaladaptive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andpsychopathologyduringthetreatmentofcomorbidanxietyandalcoholusedisorders?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310363^Thoughtsuppressionandpsychopathology?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5796798002009^Increasedattemptstosuppressnegativeandpositiveemotionsin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71409^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oftheroleofstrategicwithholdingofemotionsinPTSD?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1-17913-009^Theimportanceofdistinguishingbetweenthedifferenteatingdisorders(sub)typeswhenassessing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491687^Emotionsuppressionbutnotreappraisalincreasesdesiretobingeinwomenwithbingeeatingdisorder?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234149

怎样治疗「玻璃心」?

      先说最重要的:玻璃心,即高度敏感,是天生的,无法治疗,也无需治疗。

      身体上的耳聪目明,人们很好理解;心灵上的耳聪目明,很多人就无法理解了。其实,高度敏感,就是心灵上的耳聪目明。这是一种天赋,一种能力。

      但,所有的长处,都有其相对应的短板。很多人无法发现和运用自身的长处,只会持续性地陷在自己的短板里,就造成了痛苦。

      这个道理是我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发现的。蓝宝(我老公)的耳朵特别好,我买了个新闹钟,晚上睡觉时,他抱怨睡不着,老是听到秒针响。这个声音应该是极轻微的,我屏息凝神了半天,也听不见。但蓝宝的五官敏锐度,远超过我,这个细微的声音,就对他的睡眠造成了困扰。

      像不像高度敏感人士的苦恼,很多琐碎的事情,别人没有感觉,却给我们带来了痛苦,造成了困扰。

      那耳聪目明真的是不好的吗?当然不是!

      蓝宝平时生活里特别敏捷灵活,车开得很好,运动能力强,反应快……我们一起徒步,他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指给我看,我常常什么也看不见。家里家外发生了什么事,他很快就知道了,我往往什么都不知道。他经常跟我说:“你就是恐怖片里那种坏人来了还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去超市,自动收银台更新了机器,他一眼就发现了,我还很茫然。

      高度敏感同理,只不过你更敏锐地发现的,不是外部现实环境,而是别人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天赋原本是用来让你在与此相关的事业里做得更出色,在人际交往中更优秀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如此痛苦:敏感、脆弱、玻璃心;人际关系反而一塌糊涂了呢?

      因为你无法或不会使用自己的天赋,只能白白地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

      就好像把蓝宝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活动,做事,让他敏锐的观察力毫无用武之地,却要每天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困扰;很多细微的声音,别人听不见,当他抱怨时,还要被说。

      这时候,很多人提供给你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去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天赋;而是要变得钝感。这就很可怕了!

      就好像,不是跟蓝宝说,你要走出去,让你的耳聪目明发挥作用;而是跟他说,你把眼睛戳瞎,把耳朵弄聋不就好了?

      虚假法则是很可怕的!

      我已经多次发现,生理和心理规律是很像的,用生理来类比心理,更容易把人讲明白。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怎样治疗玻璃心”;而是,该怎么改变这个无法使用天赋只会遭受反噬的情况。

      首先,你是怎样落到这个境地的?你是怎么被关起来的?

      假如你从小就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那就像是被人关起来了一样,情感无法传递和发散,只能闷在自己体内;你就只能长期地经受各种情绪问题的困扰,很多细微的情绪,别人根本感觉不到,你倾诉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他们也无法理解、不会相信,还会无情地嘲笑你。

      被关起来长大的孩子,心灵从小就被伤害得鲜血淋漓了,长大之后,自然一点小事就会很疼,因为那是扎在伤口上。这也是为何一部分人会转为社恐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自我保护,隔绝伤害源,则没有痛苦;也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不然,裸露着受伤的心灵面对一切,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可能会伤重而亡的。

      把孩子关起来的一个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要求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必须随着外界的要求而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不能跟随自己的心意而表现出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情绪从小就被关起来了,还必须耗费心理能量去伪装出虚假的情绪。

      我们的整个社会,对孩子也是毫无宽容的。孩子只要在公共场合一哭闹,就是熊孩子。

      其实孩子需要一个无忧无虑地表达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会情绪表达,情感沟通。别说孩子了,连动物都是如此。狗狗都会有一个小狗护照期,在此期间,大狗会对小狗的无法无天相当容忍。因为婴幼儿还没学会情绪的正确表达,他们的感受与逻辑又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他们需要通过这个无法无天的过程来学会情绪表达;然后,才能更上一个层次,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应对外界进行伪装。作为成年人来说,在孩子的这个时期,应该对孩子提供保护,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空间,让孩子成功渡劫,学会情绪表达,情感沟通。

      我的狗狗醍醐,小时候就是无法无天的,自己想干嘛干嘛,从不听口令;长大之后,自己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了,有时候都不需要口令,一个眼神,她就知道该干嘛了,聪明得很。

      可是很多父母呢?婴儿期就要给孩子进行睡眠训练;幼儿期就要求孩子无比听话;小学时就想要孩子出人头地……真是连大狗的容忍小狗的天性都比不上了,真正的禽兽不如了!

      这种情况下,天生高度敏感的孩子,就会比其它类型的孩子更痛苦。大家都把情绪关在心里,因为心灵上的耳聪目明,高度敏感孩子所能感受到的细微的情绪就更多,情绪冲突就更激烈,痛苦就会加倍。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内心的创伤会更重,便更受不了小事刺激。因为在不停地受伤,几乎就是,活的时间越长,越玻璃心了!

      所以,很多人恨不得眼盲心瞎!

      但这是没用的,这是自残,真的耳朵聋了、眼睛瞎了之后,你也不会好过多少,只会增添新的无能的痛苦。

      痛苦并不是高度敏感带来的,这是错误归因;痛苦是由于被无知父母和残酷社会把情绪关起来所造成的。学会情绪表达和情感沟通的那一劫,你没能过得了,反而堕入了伪装情绪的邪道。

      有的人,还会因此形成讨好型人格,总是为了讨好别人、顺应外界而压抑自己,伪装情绪。越是这样,封在内心的情绪就越多,情绪冲突就越激烈,内心就越受伤,越痛苦,千疮百孔的心,当然是一碰就会疼,任何一点小事都受不了,一定会过度敏感!你去戳别人严重的伤口,当然是一戳就会疼!

      实际上,就算你是个天生高度敏感的人,从小学会了情绪表达和情感沟通,没有被关在内心的情绪冲突,整个心灵十分健康,一样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很痛苦,不会那么敏感、脆弱、玻璃心。因为小事是扎在健康的心上的,没有伤口的内心,承受能力要强得多。

      只是因为你高度敏感,同一件事,你依然会比其它类型的人要难受一些,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绝不会像被关起来了的人那样无法承受,困扰到正常生活。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定不是去变得钝感,那是自残;而是学会情绪表达和情感沟通,恢复内心的健康。

      很多父母,不光会要求孩子听话,还会要求孩子出人头地,也会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控制。这些都会加重孩子的玻璃心,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和外界互动的反馈机制失常。

      人们对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关注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人都只会关注成功者;同时,成功者会有钱,有地位,有权势等实际优势来抵消被过度关注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心理上,也有成功者光环来抵御被过度关注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一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其实不光是父母,整个社会氛围都是如此,各种推崇成功学,贩卖焦虑;会让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过度自尊,承受着成功者级别的心理压力,可实际上,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根本没有成功者光环来抵消这些心理压力,于是就造成了单边痛苦。总是过度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在意,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其实普通人是没什么被关注压力的,正常都是无人问津,可以自由做自己,犯了错也不要紧,很轻松,这是普通人的心理福利。可是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做不到普通人心态,就很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人,却享受不到普通人心理福利;没有成功者的一切,却承担着成功者级别的心理压力。这是很多年轻人玻璃心的困境。

      也是很多人年轻时会犯的错误:把自己看得太重;同时又把自己看得太轻,自己的感受、想法、喜怒哀乐,都没有别人的看法重要,没有挣钱重要,没有出人头地重要。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模式。

      如果父母还有强烈的控制欲,过分控制孩子的生活,那更是雪上加霜。孩子有长期的被过分干涉,过度控制的生活经历,会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总是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就算离开了父母,进入社会,别人并没有如此控制他,他也会控制不住地过度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因为别人的一点无足轻重的反馈而过度反应的玻璃心就无可避免了。

      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哪怕进入社会,经历世事,也没什么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玻璃心,上班好几年了,依然如此,并没有因为见多了人,见多了事而好转。这时候,你经历的事情,对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好像是无效的,我称之为无效阅历。

      并不是说见多识广,多经世事无效;只是,这些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深沉而广博的,认真去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几乎都有惊涛骇浪的地方,下岗、离婚、失业、创业……很多人都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劫难,但真正因此变得厉害,超出常人的,却不多见;能把这些生活经验总结出来,传给子孙的,都很少见。正是因为,阅历,大家都有,但有些人形成了有效阅历,而有些人,只是无效阅历。

      这个问题的锅,其实也不该高度敏感来背。一个天生高度敏感的人,如果没有过度自尊的问题,其实就没有那些多余的痛苦。

      我现在就是安贫乐道地做个普通人,不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心里就好过得多。当然啦,别人说我的时候,肯定还是会比其他类型的人要难过得多一点,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同样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去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恢复正常的心态看待自己和社会,让自己和环境形成正反馈。

      当自己是个普通人时,就轻松自在地享受普通人的心理福利;当自己是成功者时,就调节心态,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应对关注者压力;如果是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上,就尽量让自己的经历都形成有效阅历,不断地增长个人能力,让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始终都符合自己在社会上的现实地位,不要产生大的心理偏差。

      很多东西会导致人的阅历成为无效阅历。从理智上进行干扰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把负面情绪强行说成好的,“打是亲,骂是爱”;把伤害伪装成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把胁迫和控制包装成爱,“我是为你好”……

      比如,扭曲你的正当情绪,当你展示善意时,“你这个白痴、傻瓜”;当你展现才能时,“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当你被激怒时,“脾气差、性格暴虐、不容人、刺儿头”……

      除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干扰和扭曲,人们还会把它包装成理论售出,你要做个理智的人,人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绪。

      这样会造成每当你用真实的情绪去和外界触碰时,你得不到正确的反馈。就是我上文所说的,和外界互动的反馈机制失常。

      本来你可以根据反馈回来的情绪和事态的发展,得出准确的结论,充实自己的三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这就是有效阅历。

      比如,在被父母打骂时,心生愤怒,意识到父母根本不爱自己,从而收回对父母的爱和依赖。然后进一步发展,搞清父母为什么要伤害自己,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还是因为父母无法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件的增多,慢慢你能分析出,有时候是自己做错了事,但父母反应也过激;有时候是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有心理问题。接着,你能进行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最终,心有余力时能反哺,帮助父母改善心理问题。

      如果一直被扭曲,把父母的打骂当作爱,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自己会一直困在对父母之爱的渴求里,被父母控制和作践,不得解脱,年龄多大,经历多少事情都没用,心灵上会一直痛苦。

      比如,展现自己的才能,有时候很有用,当你需要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时,当你的领导是个重视人才的人时;有时候很致命,当你的领导是个嫉贤妒能的人时,当你对领导的地位产生威胁时。随着经验的增多,你能学会看人识人,知道什么时候崭露头角,什么时候韬光养晦。

      如果一直被扭曲,一展现自我就被打压,那这一切也都不会发生,你会成为一个自卑、畏缩的人,无法灵活自如地面对外界,心灵上也会一直痛苦。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会对你进行干扰。

      当老师是个粗暴且三观不正的人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多,他会压抑或扭曲学生的情感表达,并且给孩子传播很多错误观点。

      撇开老师这种个人不稳定因素不谈,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是很扯淡的,对文章的情感分析是有固定答案的,且答案往往贫乏牵强。和人对于优秀文学能产生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共鸣这个现实不符,和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个现实不符。这样的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在批量干扰学生的理智,强行毁坏心理健康,破坏独立思考能力,把人给洗脑洗傻。

      社会上也有很多扭曲理智的行为,我以前写的文章里经常提到的那些虚假法则就是如此。现在还有夸大情绪的招数,很多自媒体利用文章刻意夸大人们面对现实所产生的情绪,比如男女对立情绪、中产焦虑情绪等等,情绪被放大了,痛苦便会增加,思维便会混乱,便更容易被人骗钱。

      你看,从小到大,包围着你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像一张大网,困住了你,并且无时不刻不在通过理智干扰着你的认知和情绪,让你无法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无法通过经历的事情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就是既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又无法了解真实的世界,变得十分混乱。

      这种情况下的痛苦,就也不该高度敏感来背锅,而是那种混乱造成的。

      项羽和刘邦对峙于广武涧边,刘邦细数项羽十大罪状,对于这种垃圾话攻击,项羽直接拉弓射箭,一箭正中刘邦胸部。

      现实是,这十大罪状别说很多都不成立,就算全部成立,乱世之中,拳头最硬,只要把刘邦解决掉,这十大罪状就烟消云散了,一切就都解决了。可惜刘邦没有死。

      对于这种垃圾话攻击,直接分析利弊,干净利落地解决掉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可是混乱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曹咎镇守成皋时,刘邦来攻打。项羽嘱咐他避而不战,只要守住就行。可刘邦派人日日辱骂,曹咎受不了了,开门迎战,兵败自杀。中了垃圾话这么低级的计谋。曹咎内心就很乱,他看不清现实,成皋易守难攻,他只要守到项羽回来就行了,他不开门迎战,刘邦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混乱的人就是这样,因为无法看清事实,不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以无法摆脱被辱骂的痛苦。

      很多人都会使用垃圾话攻击别人,高度敏感者和其它类型的人的区别在于,被攻击时,痛苦的程度会超过别人,但依然在可忍受范围内且是可以解决的。痛苦的程度过高以及后续的持续痛苦,都是混乱造成的,和高度敏感的天性无关。

      还有一个耐受度的问题,类似的事情经历的次数多了,耐受度就上升了;比如,被垃圾话攻击,次数多了,耐受度就上来了,也就没有第一次那么难过了。

      头脑清醒,自己能解决掉问题,处理好情绪;再加上耐受度不断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事的增多,内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有效阅历。这样,虽然你是个天生高度敏感者,永远比别人感受得更多,更细微,情绪起伏更大,你依然能够承受很多痛苦,内心可以很强大。是个强大的玻璃心!

      内心混乱时为什么耐受度不起作用呢?因为你并没能解决掉问题,生活中可能出现更坏的事,更坏的事引起更差的情绪,你整个人都是一团乱麻,随时会有坏事发生;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没事,可能会坏事,并没有一个统一结果;因此,耐受度自然也无法产生作用,让你的痛苦减少。

      还举垃圾话的例子。

      不相干的人对你采取的垃圾话攻击,完全屏蔽都没问题;可如果是领导呢,屏蔽掉可能会得罪人,他在工作中给你小鞋穿,让你更痛苦,这时候你需要去解决问题,改善和领导的关系,让他不要老是精神攻击你,或者换个工作。

      如果是一个清醒的人,每次被攻击,他不但能舒缓情绪,还能解决问题。其实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缓解情绪的关键。可一个混乱的人,他连问题出在哪里可能都看不出来,因为很多人会忽悠他的理智,把他带歪,让他看不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别说解决问题了。

      这样,遭受垃圾话攻击,有时他能解决,有时他搞得更糟,次次都不一样,耐受度自然也就不起作用了。他还是会很难受,被别人攻击无数次都很难受,甚至更难受。

      理智被干扰是很可怕的,有一种典型的理智被干扰而加剧玻璃心的例子,就是过分夸大人际关系的作用。

      把人际关系想得很严重,爆发人际关系冲突时自然就会更痛苦。这还会让人不敢活出自己的攻击性,不敢反抗欺压和虐待,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实际上,对个人来说,维护好自己的底线和利益,是十分重要的,这时候,愤怒就必然需要发泄出去,不然别人就会无限得寸进尺。

      在一些不必要的时候,愤怒就需要收敛,不涉及到原则问题,没必要到处得罪人。

      你看,任何事情的处理,都需要就事论事,没有一成不变的处理模式。

      人际关系同理,从时间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弱,工业社会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是远远小于农业社会的。很多时候,父母过分强调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只是落后的生活经验。

      从地域上,在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城市。越是愚昧落后的地方,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性越大;越是成熟发达的地方,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性越小。

      从组织上,体制内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体制外。

      所以,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性,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而这个度,只有你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分析和总结出来。别人无法替你做到这些,也没有资格告诉你,人际关系对于你的重要性。

      而且,就算同一个人,随着生活的变化,比如,从农村奋斗到了大城市,从体制内辞职下海,从体制外辞掉工作考上了公务员,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在随之变化,自己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生活调整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这就叫适应能力。

      但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他们接受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程度,过低,经常办不成事,生活出问题;过高,过度在意别人看法,内心常煎熬,玻璃心自然就避免不了。

      很多时候,家庭、学校强加给我们的,都是过时的落后经验,且和社会,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这就是对理智的强行误导,会让人变得混乱。

      很多玻璃心,就是由于被强加了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看重,导致了在人际交往中的过度痛苦。

      解决的办法是,自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不断摸索,找出自己真正的对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头脑才能愈发清醒,没有过度痛苦,也不会因为处理不了问题而持续痛苦。这样,极度玻璃心就解决了。

      阅历其实就是起一个校准的作用:在和外部世界不停地接触和碰撞中,让你搞清世界对你的反应,通过这样不断地自我摸索,理解并处理好情绪,得到应对各种情境的具体策略;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观点,充实自己的三观,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并且这个校准的行为应该终其一生。这就是个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应该终生学习,三观不断进化,以适应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有效阅历。在情绪上,这能让人的耐受度不断提高,大大减轻玻璃心的痛苦。

      但如果你的认知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或者,在你形成有效阅历的过程中,总是被各种因素干扰,导致认知偏差,无法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和认知,你整个人就会变得混乱。

      并且很多人的认知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失去了适应能力。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会手足无措,也就是变得混乱,社会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他们不再学习,不再成长,这其实就是懒惰,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问题是很多人发现不了自己的懒惰。

      这就是无效阅历。在情绪上,耐受度就不会发挥作用,玻璃心的痛苦会一直存在或者加剧。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形成有效阅历。

      有时候想想,其实社恐和孤独挺好的,能让人排除掉各种杂乱的外界的声音,专心于自身的体验,这对于形成有效阅历是有好处的。

      大自然让人形成的每一个心理阶段都有其好处,只是很多人无法发现并加以利用。当社恐症状出现时,他们不会去顺应并思考,只会无谓地抵抗;当孤独时,他们也不会去感受、学习和思考,只会消极地痛苦,肤浅地强制自己去追求热闹。

      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审视自身,启发思索,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一旦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起来,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影响和动摇时,社恐症状就自然消失了,孤独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怎样解决孤独,我下面会写的)。

      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她给人类设定了很精妙的心理体系,只是大多数人无法明白罢了。

      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高度敏感者就会比其它类型的人更痛苦,更孤独。

      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大多数人的情感都是表演,从古至今,我们已经衍生出了一套虚假情感运作模式了,真实的情感流通约等于无。

      我简单说下原因,不能详细展开说了,不然这篇又写不完了。

      比如,古代是要举孝廉的,装作对父母感情很好,能当官。有个巨大的利益驱动很多人去表演虚假的情感。

      再比如,现代,很多事情都是靠闹来解决的:医闹,装出并且夸大对亲人的感情,以获取钱财,甚至衍生出了把濒死的人送去医院死来讹钱的模式;碰瓷,虚假夸张地表现出自己受到了别人的伤害来讹钱;做错了事,犯了法,呼天抢地地哭闹,以换来警察的和稀泥,逃避惩罚;……

      这些情感表演是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钱或逃避惩罚等,所以驱动着大量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情感表演。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已经是建立在这种虚假情感运行模式之上了,真实的情感运行模式已经被抛弃。

      在一个人人都很假的地方,玻璃心的荒诞感一定会比别人更重。因为高度敏感者的情绪幅度本身就比别人大,他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真实的情绪,因此,必然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虚伪。情绪不充沛的,钝感型的人,都不一定能发现别人的虚假。

      因此,在别人可能还没发现时,玻璃心已经因为众人的虚伪而产生了痛苦了;在别人可能还无动于衷时,玻璃心已经因为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而感觉到孤独了。

      对整个社会来说,虚伪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还是必须的。但有个度的问题,过度则会造成大量的内耗,影响社会发展。所以,越发达的社会,其情感运行规律,越接近真实的情感运行规律。

      明白了这一点,不再为身处虚伪的社会之中而困扰,能很好地缓解玻璃心的痛苦。

      其实就算是虚伪的情绪运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了真实的情感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那些虚伪的情感运行是怎样扭曲的,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几乎每个社会的情绪运行规律都是不一样的,但都遵循着同样的心理规律。明白了这一点,你便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社会,而不会困在某一个虚伪社会里痛苦了。

      如果你去到更发达的社会,体会到更大程度的真实的情感流通,便会感到更快乐;如果你依然留在虚伪社会,也可以剔除掉那些虚假情感,去和还保有真实情感的人建立真实的情感流通,比如,一个好的配偶,几个好的朋友,都能拯救孤独的玻璃心于水深火热之中。

      高度敏感,心灵上的耳聪目明,会让你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情绪,共情的范围更广更深,对于涉及到此项技能的行业来说,就是很有天赋的,一定会比其他人干得更好,比如心理医生、作家、音乐家、艺术家……

      选择正确的行业十分重要,如果一定要去选择需要沉着冷静的行业,则会十分痛苦,也会显得比别人笨拙。比如,医生,不但不能有太大的情绪起伏,会影响手术时的精确性;还需要每天面对生老病死的惨状,玻璃心的痛苦程度,一定会远超其他人,别人能承受得了,你不一定承受得了,纯粹是自虐了。比如,军人,那种严格执行命令的枯燥生活对于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要伤害或者杀害别人时,内心会涌起不忍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下不去手,选择让自己去面对这一切就又纯粹是自虐了……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特质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就如虎添翼,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行业就纯粹是找虐。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地呆在不合适的行业里自虐。

      我也见过情感十分匮乏的或钝感型的心理咨询师,病人的情况他完全无法共情,因此根本无法理解,只会干巴巴地讲理论,真是害人害己。

      高度敏感者能够对各种情感的了解,做到既广泛又深入,还能体察到很多细微情绪,因此是情商极高的。没错,那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本该就是你。

      这里又要提到我的钟摆理论啦,这个理论我在运气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办法提升?-百里初灵的回答-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617698/answer/589350866里提到过。我发现基础理论就是在哪里都通用的。

      天赋都是有长处,有短处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钟摆,平衡点就是钟摆垂直往下的那个位置,当你展现着天赋的长处时,就好像钟摆摆到了一边;当你展现着天赋的短处时,就好像钟摆摆到了另一边。

      那个敏感、脆弱、玻璃心的你,那个社恐的你;其实就是钟摆摆在另一边的那些社交高手,那些很会讨人喜欢的人。你们是同一种人,具备同样的天赋,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而已。而钟摆两边的状态,恰恰是对立的。

      不说不同的人,其实就算是同一个人,也能时不时地呈现出钟摆两边的不同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些性格自相矛盾的人,会有阳光抑郁症、微笑抑郁症。相较钟摆一直摆在好的那边的社交宠儿,钟摆一直摆在坏的那边的社恐或玻璃心,他们只是状态不稳定,处于一种摆来摆去的状态而已。

      其他类型的人,既不会那么擅长社交,也不会那么容易社恐。像蓝宝,虽然他和我一样不爱社交,但他不社恐,他只是单纯的钝感,没有社交意识而已。

      当你能够把你的天赋稳定而持续地表现出来时,你就是那个很擅长人际交往的人,你和他们具备同样的潜力,你只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被毁掉了,不幸摆到了钟摆坏的一边而已。克服了那些问题,摆到钟摆好的那边即可。

      你能更容易地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其实就具备了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这就是高情商的基础。

      很多人是模仿高情商,比如一些反社会人格的连环杀人犯,他们其实和别人并没有共情,但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学习模仿那些共情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们并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只是单纯的模仿。而天生高度敏感者,是能够和别人真正共情的,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掌握了原理,就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为什么高度敏感者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就能成为社交宠儿,很能讨别人喜欢。

      对我自己来说,有时候,我能让刚见面的人很快对我产生好感;在某个群体里,只要我愿意,我也能吸引到别人的瞩目;但这些不常发生,因为这样做很累,而且无法持续,就好像时不时的灵感附体一样。

      其实这就是因为我是有天赋的,所以能力会时不时冒出来,但因为长期被压抑和各种被毁坏,状态很不稳定,时好时坏。

      原因在于我从来没有发现和接纳过我的天赋,也从来没有后天练习过。

      再好的天赋也是需要后天练习的,后天的练习能保证状态的持续稳定发挥。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某些才艺上,突然灵光一现,夺人眼球,但很快又沉寂了一样,他们是有天赋的,但是后天浪费掉了。

      很多高度敏感者是懂得社交的原理而做不到的,因为缺乏技巧的学习,后天的练习和没有行动力,知行无法合一。

      因此他们虽然具备天赋,但在社交上却失败了。甚至败给了那些只会模仿的人。

      更可悲的是,别人只是模仿,他们是体会不到那些丰富而细微的情绪的,他们并不知道内在逻辑;而你是能体会到的,也明白内在逻辑。你能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波动,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那些伤心难过痛苦失落等等各种负面情绪能冲击到你。这就很惨了,社交没成功,苦头却吃到了,怎么能不玻璃心?

      时间长了,苦头吃大了,自然就想逃避痛苦了,社恐就这么来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去学习正确的沟通技巧,提高行动力,做到知行合一。争取摆到钟摆好的那一边,你本该成为的样子。

      像我自己,虽然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但以前却没什么同理心。因为我的家人都非常自私、自我、蛮横跋扈、控制欲强,我没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任何关心别人的技巧。耳濡目染的,我一样的自我、控制欲强,白白能共情,却从不能体谅别人的处境,不会关心别人,只是茫然地承受那些起伏过大的情绪。

      后来我学会了同理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时候,共情的好处才显示出来了,我知道该怎样安慰别人,怎样安抚别人的情绪。

      试想一下,假如我生活在另外的家庭,家人心理健康,能正常沟通,会关心别人,我从小就能习得正确的沟通技巧,我会成长为什么样?我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就摆到钟摆好的那一边,成为那种开朗、阳光,很会关心别人,人际关系很好的女孩子。这种女孩大家生活中也能见到。

      所以,并不是高度敏感的错,而只是我们无法把天赋发挥出来而已。

      过去的时光已经过去,现在我们依然可以重新学习沟通技巧,开始练习和别人交往,把自己真正的样子找回来。

      压抑自己的天赋,还是发展自己的天赋,这是个个人选择,请永远选择发展自己的天赋!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去承受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但高度敏感,情绪波动比其它类型的人大,这一点是会永远存在的。每个天赋都自带一个阴影。

      一旦和别人发生冲突,痛苦的程度肯定比对方要大。

      我对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要外展,不要内卷。

      内卷是我在知乎学到的新词,外展是我根据内卷自己造出来的词,用来概括我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

      回顾过往,我发现我很少和别人产生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少有剧烈的冲突,则少有痛苦。方法就是不断地向外发展。

      总是寻求不断地前进,很少和同环境里的人为了仅有的资源争抢。

      比如,大学里,明争暗斗,争抢保研名额,就是内卷;不和别人争资源,自己去考更好的学校,就是外展。

      比如,工作中,为了上升的职位争抢,勾心斗角,就是内卷;不和别人争夺,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或者去更好的地方寻求发展,就是外展。

      像红楼梦,我就是宝琴党,贾家虽然大,但也只是一个贾家而已,贾宝玉只有一个,你们爱争就去争好了,宝琴不要。我喜欢宝琴的见多识广。

      我觉得外展是比内卷更好的生活道路。与其总是跟别人争来抢去,不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外展是更适合高度敏感者的生活道路,内卷的生活,玻璃心一定会比别人痛苦更多。

      怎样解决孤独的问题。高度敏感者其实对于友情的渴求程度,以及对于友情的质量要求,都超过其他类型的人。

      能够感受到更深更广的情绪,自然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情感流通。

      我发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见同类就厌恶,有的人看见同类就痛苦,有的人看见同类就喜欢。

      当自己本身是一个比较恶的人时,自然是看见同类就厌恶的。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坏,自然就知道对方有多坏。

      当自己是个很痛苦的人时,自然看到同类就痛苦。我以前就是这样,所以也会很孤独。因为大家都是负能量,其实没法互相取暖的。互相吸取能量只会增加痛苦。

      而当我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慢慢成为一个善良而内心强大的人时,看到同类就开心了,因为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好。这时候,孤独就没有了。因为是同类,能够互相理解,交流就很愉悦;因为彼此不会互相倾倒垃圾情绪,吸取能量,所以也没有痛苦;终于能体会到友情的乐趣了;解决了孤独的问题。

      孤独能通过认同感来解决。认同感从哪里来?高质量的朋友。高质量的朋友从哪里来?当自己成为一个看见同类就喜欢的人时,他们就出现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写东西帮助别人的原因,我希望我的同类越来越多。

      这样,我自己的孤独,就会越来越少。

      你看,虽然你是个高度敏感的人,但你依然可以找到很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道路,能交到很好的朋友,能成为人际关系小能手,能承受很多的痛苦。

      只要你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修炼到自己天生的样子,你的心会变得非常强大。

      你还是会高度敏感,但就不是玻璃心了,而是钻石心,一样的纯粹透彻,但很坚硬,很强大,可以历经痛苦而不碎!

      高度敏感是一种祝福而不是诅咒,去经历那个从玻璃心变成钻石心的过程吧。

应怎样控制情绪?

1.无依附之心,便无患得患失。

      有些人容易情绪不稳是因为自身所握的牌面太少,继而希望依附他人来填补心中黑洞或缓解经济窘迫,如此当对方做不到或者行为有所偏差,他就会因爱生恨情绪失控,认为对方并非真心相待。

      譬如:

      “我希望我是富二代”

      “我希望伴侣能为我下半生兜底。”

      “我希望孩子能对我言听计从。”

      这是把自己无能为力之事归咎于他人身上以掩盖心中遗憾的一种巨婴行为。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为你量身定做。

      于人际关系中,必须自我圆满,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做到精神独立、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才能保持情绪平稳,予以他人自由,予以自己自由。

2.归其根本,一了百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负面情绪,一定是自己哪方面做得有所欠缺所带来的连环效应,只不过有时候自欺欺人或转移了注意力罢了,因此,要控制负面情绪必须对自己诚实,归其根本截断源头一了百了。

      譬如:

      (1)离不开他。

      他的离开让你失了心神,但实则你缺的不是他的“爱”,而是精神呵护或物质保障,只要你把这两个解决了,那么他只是人生过客罢了。

      (2)有受害者心理,习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

      可能是过去感受带来的惯性反应,有些人因为在小时候爱的需求得不到父母的反馈,所以会习惯性努力迎合他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那么每当习惯性讨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曾经的惯性反应所带来的行为方式?

      如果是,就要摆正心态,告诉自己无需讨好,唯有平等姿态才能引来同频道的人。

      (3)杯弓蛇影,敏感多疑。

      可能是因为自身平庸不够自信,并且认为对方条件太优越,继而安全感缺失。

      当你学会抽丝剥茧,直面问题所在,从源头处截断其持续发酵,这个问题才能被完满画上句号。

3.循环渐进,调整阈值。

      面对别人的打压、否认、质疑之时,如果并没有损害到自身切实利益,并且这个人你无法以当下实力还击,不妨把其当作成长养料(粪便亦可作化肥)。

      以不好搞定的领导为例,如果他处处与你针锋相对,这个时候你可以把这当成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工具,每遇到一次针对,

      便看看自己心平气和的本事精进到何种程度。

      学会宽恕,不是利他,是利己。

      因为他人的错误而愤怒,他人无感,自己憋屈罢了。

      倒不如好好精进自己,你活得比过去更好才是对坏人的最大打脸与惩罚。

4.与让己情绪失控之人保持距离或适当沟通。

      如果你和一个人一起总是患得患失、暴跳如雷、失眠多梦、工作失误,或者觉得他总想控制你、侵蚀你,那么说明这个人与你磁场不合、能量互斥,所以要减少圣母心,不做拯救者,与其保持距离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难以割舍的人,或者必须同住(譬如父母),那么可以与其沟通商量:

告知其自己的底线在何处。希望他们怎样,不希望他们怎样。

      试着引导,勿抬勿杠。

      5.删繁就简,改善磁场。

      五点建议:

      (1)整理衣柜:

不穿的衣服清理或送人衣服保质不保量柜子保持在八分满状态

      (2)不堆杂物:

每天倒垃圾少囤货扔掉积了灰尘的瓶瓶罐罐

      (3)清理电脑:

删除过期文件和不用的软件定期杀毒

      (4)人际分类:

      把人际关系明晰划分,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领导是领导,客户是客户,不能混为一体,如此容易失了分寸,乱了情绪。

      (5)筛选信息:

不是关乎到一日三餐,少看负面信息或数据。学会理性判断,不要人云亦云消化热门资讯。

      保持磁场精简有序,才能理性思考,如果磁场混沌,要壮士断腕当断则断。

6.不忘初心,终有归途。

      有些人走着走着失了心神杯弓蛇影,皆因迷失初心,那么得到再多也会不开心不知足,他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

      因此,要不忘初心,保持光明心性,需要建立一个牢固的精神体系,譬如哲学,故土,艺术,家庭等。

      当初的启程目标不过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把理念传播给世界,让家人过得更好,那么只要你一直在努力在前行,就不会到不了终点。

      因为你坚定地明白,自己该去向何方,自己到底为经历这些苦难,经历这些有何意义,如此遇到磕磕碰碰也会坦然面对,不至于情绪崩溃、陷入低谷。

7.晴天预备下雨柴。

      没有存粮,则无背书,如此一个天灾人祸失业失恋就会一朝回到解放前深陷困境情绪失控。

      三点建议:

      (1)趁着东风,能赚钱的时候好好赚钱,不矫情少抱怨。

      (2)每月固定比率存款。

      (3)除非迫不得已,不寅吃卯粮,只购买自己能力或存款范围内的物件。

      如此外界变幻,你也能暂且蛰伏安居乐业,并且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8.摆脱他人期望,明晰自身所需。

      如果人终其一生都因他人期望而勉强奋斗:

      “我父母希望我这样。”

      “我先生需要我这样。”

      “我导师希望我这样。”

      就相当于需要时刻向对方汇报自身踪迹或成果,如此会因他人的态度变幻而牵动自身情绪。

      反之,当一个人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明晰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并为此而奋斗之时,才会无怨无悔,并且知道得失输赢皆是体验,都难能可贵,如此才会最大程度地保持心性平稳勇往直前。

      最后要说的是,人非草木皆有情,控制情绪并非一朝一夕,但情绪来临亦无需过度自责,而是学会安住心性,感知情绪,学会与其相知相识,并发现平稳心性后的碧海蓝天,继而循环渐进,最终才能找到最与自己匹配的情绪控制之道。

      如果我的答案能照亮你,欢迎点赞后收藏。

      你的点赞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哦~

怎样治疗「玻璃心」?

      “玻璃心”这样的字眼里潜藏着这样的一种态度:你的感受是不值得被理解与尊重的。

      真是遗憾这样的潜在的态度竟是如此普遍地弥漫在我们的下意识之中,较少人去真正愿意为它剖析背后的原因。想来我们也太无觉无察于这些语言文字当中所携带的无意识了,似乎出现一个概念,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其视作权威,并依此来非难自己的感受,等等。然而,因为我们不尊重自己感受,且又无力抵抗夹杂在语言之中的无形的态度,偏见(因为更真实深刻的了解常常都是基于感受的,而失去与感受连接的所谓理性常常沦为自欺)。写这个小小的答案来对此潜在的态度进行直面。

      诚然,我也知道玻璃心使我们受伤的时候的情境“也许”并没有糟糕到让我们如此挫败懊恼的程度。

      故而这使得我们很多人会在自己受伤的时候不选择去责怪环境以及眼前的事实,而是责怪自己,责怪自己的敏感脆弱。唉,这与另外的一些总是将自己的问题推脱给环境,将问题的责任推脱给别人的人不是恰好一种反面吗?然而恰恰这种人反而在生活当中还较多地得势。

      每一个感受都值得被我们重视,它总在向我们提醒着什么。也许这些负面感受的根源是由于我们早年的经历,但是至少也是由眼前的情境所触发的。而我们之所以这么脆弱敏感,常常就是在我们年幼时候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受过伤害。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举些例子说,比如在儿时曾经遭受忽略的孩子,在长大后遭遇受到忽略的情境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失落也许就要超过眼前情境的程度。而被无端指责呵斥的孩子也会容易在此种情境之中被唤起更多深切的不安;而被吓唬,糊弄的孩子也都会在日后的某些情境之中产生些许超出理性范围的焦虑警惕;而在年幼时期受过敌视的孩子在后来也很难面对别人的一些不满的时候保持淡定,纵使自己并未有错,等等。

      如果我们在多数的这种我们被眼前的情境所触发了某些强烈的受伤感的时候,还要去责备自己的敏感脆弱,玻璃心,那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挺可怜的。当我们并不与自己的感受站在一块的时候,我们也并未与我们自己站在了一块,而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给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诸多诘难难道不正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的一个结症与特征吗?

      我不认为仅仅因为自己感到受伤没认清事实就将谴责随意加诸他人是对的,但是也不认为只是因为自己的受伤超乎眼前情境的程度而选择对此感受进行忽略压抑是恰当的选择。也许此时别人没有在伤害我们,但是也许还是有的。此时至少我们需要暂时避开,去与自己的感受独处一会。而只有我们重视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受到环境的持续摆布。我们有理由对于受到侵害的情境感到愤怒与不满,纵使只是那些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也是多与自己的过往以及无形当中的固有模式有关,只要我们勇于认清这个感受的事实,对于自己臆想与投射也才会渐渐地解除。但是,更多的可能性在于,我们因为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断地发现了很多原本我们无形地容忍妥协着的别人对于我们的糊弄、侵害与利用。这个侵害也许并不一定是别人主观意图上造成,而是由于彼此的行为模式上不自觉地造成的事实。这些事实不经由重视自己的感受,很难对其进行摆脱解除。

      很多时候看到真相的时候会有一种痛苦,这个痛苦是看清现实的时候的伴随,感受到了这些痛苦的真相,我们才会渐渐地解除掉那些在我们自身存在着的容许环境对我们继续造成侵害,糊弄的无意识状态与心理。看到我们时常作为受害者的事实之后(虽然这个受害的处境其实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便不会去责备自己的敏感脆弱,嘲笑自己的玻璃心了。因为我们此时知道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有着根源,都有着存在着理由。更多的时候它们也是在提醒着我们一些什么,提醒着我们一些被我们的所谓的理性的头脑所忽略着的重要的事实。

      “玻璃心”一词有时甚至成为了某些人进行侵害愚弄,然后遭受抵制揭露之后反击受害者的一个挡箭牌,这就是很糟糕的了。我就是开个玩笑而已嘛,至于嘛!唉唉,别老想那么多啊!干嘛那么敏感!等等,这些是我们不时在生活之中总会遇到的情境,然后语言、话语(偏向强者)本身的那些偏向性,使得受害者其实对于自身的情境的觉知感受,其实更多地处在被加害者,强者的立场,话语所描述的尴尬境地。这就使人蒙受了无形的伤害之后还难于表达自己的处境,因为我们自己首先是缺失了那个感受,进而又是缺失了那个语言。受害者无法通过依照自己感受通过语言将自己的处境描述出来,这就使其几乎难于拜摆脱那种受害的状态了。甚至进而使得他们认定这样的方式,做法,模式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秩序与常态,认同了加害者的身份与方式,并学着将同样的方式,对待,转嫁给下次自己遇到的弱者。呵呵,总有一些潜在的吃人的链条在薪火传递,然而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变糟的。

      知乎上曾经有过高赞的答案,是说到中国社会有什么问题的时候的一个回答: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太好。。我们在感受之中都不难知道这样的事实的存在,但是理性却是难于透析背后的原因。因为这原因其实藏在我们集体心理的无意识当中,而对于某些无意识心理的利用就是某些人(坏人)持续地得以擭取利益又侵害别人,并且还总是能够躲避其理应承受的谴责。而另外的好人则是因为自身的某种既定的无意识模式使得其容易在出现分歧纠纷的时候被用作替罪羊的缘故,因为我们自己也习惯于总是下意识地因为一些事情责备自己。而我们之所以会下意识地这样的原因无不是因为我们糟糕地成长经历,被父母自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与攻击性的缘故。而这些愧疚的内化会延续在日后的多年的生活当中,给与我们持续地困扰乃至创痛。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