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我寄愁心与明月赏析
最佳答案:
情感表达
- 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的龙标,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同情。他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 对现实的愤慨不平:王昌龄的贬官并非因重大问题,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这或许也引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中。
艺术手法
- 拟人手法:诗人赋予明月以生命,把它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的愁心带到远方。
- 情景交融: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气氛,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 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的愁心能随着明月到达友人所在的地方,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句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李白惊悉好友王畅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是很荒凉,诗人很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本文推荐:宜良叉车出租:https://www.kmbdw.com/chachechuzu/areaid-7/
- 上一篇: 全椒好玩的地方推荐(02/18更新)
- 下一篇: 英文检查(02/1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