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愿赏析
最佳答案:
《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6月,由国立音专教师龙七作词,黄自作曲,是一首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淞沪之战结束后,龙七看到校园内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伤,触景生情写下此词,黄自随后为之谱曲。
从歌词来看,其短小精炼,借物喻人,寄景抒情。以玫瑰花的三个愿望——“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柔弱、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渴望得到他人关爱的心境。也曲折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比如“无情风雨”暗指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和战争,“多情游客莫攀摘”则可理解为希望美好事物不被破坏,“红颜常好不凋谢”是对和平、美好长久的期盼。
在音乐结构上,《玫瑰三愿》为二段体结构。前段温柔倾诉,如开头“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旋律优美抒情且略带伤感,仿佛在描绘玫瑰盛开时的美好以及如今衰败的落寞,奠定了全曲哀伤、感慨的基调。后段带有急切的渴望,在“三愿”部分,黄自加入了二度音程的和弦外音,使整个作品有了更丰富的色彩,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旋律方面,该曲极具特色。A段旋律线条流畅,通过一些起伏和节奏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情感的波动。B段旋律在表达“三愿”时,随着情感的推进,音高、节奏等都有明显变化,像在唱“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时,旋律委婉、气息悠长,情绪略显激动,尤其在“妒”字处采用六度大跳来强调,生动地传达出玫瑰对风雨吹打的担忧与抗拒。
演唱时,对歌唱者要求较高。需注意气息和力度的控制,以及节奏和速度的把握。开始句似轻叹、似低唤,要用含蓄、赞美的声音唱出玫瑰花的娇艳。唱“三愿”时,要处理好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力度由中强—弱—强,通过气息的控制表达出玫瑰的激动、温柔、凄婉之情。最后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更显恳切、诚挚,歌唱者要在保持统一的基础上,放松稳当地唱好,以达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玫瑰三愿》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精妙绝伦,将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与歌词完美吻合,还通过和声、伴奏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黄自对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与创新,是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
- 上一篇: 衰是什么意思(02/17更新)
- 下一篇: 什么一什么便什么造句(一回家就便什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