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最佳答案:
上片
- “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风雨过后,花朵凋零,尘土中残留着花香的景象,暗喻了美好事物的逝去。
- “日晚倦梳头”:通过描写日已高而词人仍无心梳洗,反映了其内心的疲惫和哀伤。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表达了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无法言说的悲痛。
下片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词人听说双溪春色尚好,产生了泛舟散心的念头,展现了一线希望。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夸张的手法,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表达出愁绪之深重,难以排遣。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武陵春 李清照赏析 原文及赏析请查收
1、原文:
《武陵春》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李清照原文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武陵春》原文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注释武陵春:词牌名。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也拟:也想、也打算。
舴(zé)艋(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武陵春》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武陵春》作者介绍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
武陵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
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本文推荐:自贡商铺:https://zigong.zfsf.com/shangpuzushou/
- 上一篇: 用一直造句(02/13更新)
- 下一篇: 山中杂诗赏析(《山中杂诗》古诗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