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红楼梦第26回读后感)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13 15:42 2

本文目录: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

 最佳答案: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甄英莲的悲剧命运和葫芦案的荒谬审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同时引出了薛家进贾府的情节,为后续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情节概述

      - 甄英莲的悲剧:甄英莲(香菱)被拐子先后卖给冯渊和薛蟠,引发争端。冯渊被薛蟠打死,甄英莲被抢走。

      - 葫芦案的审理:贾雨村在审理此案时,受门子指点,了解到薛家的背景和“护官符”的存在,最终徇情枉法,放过薛蟠。

      - 薛家进京:薛蟠为避风头,随母亲和妹妹宝钗进京,入住贾府梨香院。

      人物分析

      - 甄英莲:命运多舛,是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代表,其悲剧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 贾雨村:初入官场时正直,但在现实压力下逐渐失去原则,变得徇私枉法,体现了封建官场的腐败。

      - 薛蟠:仗势欺人,草菅人命,是封建贵族恶少形象的代表。

      社会背景揭示

      - 四大家族的权势:通过“护官符”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和相互勾结的关系。

      - 官场的黑暗:贾雨村在门子的指点下,为了自身利益,违背正义,反映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艺术特色

      - 伏笔与铺垫:甄英莲的遭遇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薛家入住贾府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 对比手法:通过冯渊的正直与薛蟠的邪恶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差异和社会的不公。

      - 象征与隐喻:“葫芦案”象征了官场的糊涂和混乱,“护官符”则隐喻了权力的保护伞。

      《红楼梦》第四回通过具体事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批判现实的基础。

红楼梦第26回读后感

      这回的读后感就是“黛玉葬花”,自比残花、与花同怜。

      十六回写的主要是贾宝玉被贾环弄伤休养渐好,闲的无聊,跑到潇湘馆对紫鹃胡说八道,大有调戏的味道,表面上黛玉很生气,嫌宝玉轻薄,心里面却并不很恼,这涉及两个人的感情问题。

      随后宝玉被薛潘以贾政的名义叫走。二十六回末,是此日傍晚,黛玉担心贾政对宝玉不利,心里放不下,特来探看,却赶上晴雯因为闹性子,胡说是宝玉交待的谁都不给开门,很伤心。

      当黛玉正在暗自伤感,却见宝钗从门里出来,这下子一切都误会得深不见低了,怎么解释都不可能化解黛玉受伤害的心灵。

      艺术成就:

      《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作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其中不少形象已流行于生活之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