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知识观
- 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发展不断变化的。
- 个人建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学习观
- 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结合,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过程。
- 社会互动性:学习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和合作,学习者可以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 情境性:学习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不同情境下的学习体验会导致不同的建构结果。
教学观
- 促进知识构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促进其主动构建和重新组织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现成知识。
认知发展过程
- 同化与顺应:学习者通过同化将新信息纳入现有认知结构,通过顺应调整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这两个过程的互动导致个体认知结构的差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性,认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方式,对知识进行独特的建构。
谈建构主义对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但是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一种偏向,即看不到教学目标分析这类字眼,“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似乎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某一节课文内容显然是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一节课总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对这类知识,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可见,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试述建构主义在学校教学实践上的主张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l)认知灵活性理论及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侧重点因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而不同。
①初级学习和熟练掌握知识: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c教学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
②高级学习和理解运用知识: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丽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
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适合于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和学的活动中,不必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人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3)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
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
(4)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即如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一样,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预热,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探索,即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J跬,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独立探索,即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
(5)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惟一正确的理解。认为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已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什么不同?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从局部开始,强调基本技能。课程从整体入手展开至部分,强调大概念。教学内容严格忠实于固定的教材。追踪学生的问题和兴趣。教学资源材料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手册。原始的信息和可被操纵的材料。教学信息为学生准备妥当、包装精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学习是重复的过程。学习时交互式的,建构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角色指示者、专家和权威。发问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协商者、谈判者。学生角色学生主要是独立学习。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学。教师评价通过测验、正确答案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既通过测验也通过学生的作品、试验报告和观点,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知识状态知识是静态的。知识是动态的,随着我们的经验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