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高老头赏析
最佳答案:
我将从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几方面赏析《高老头》,展现这部作品的魅力。
# 《高老头》赏析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经典之作,成书于1834年。这部小说以1819年底至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高老头,本是一个靠粮食买卖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后,他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女儿们挤进上流社会,他不仅给予她们良好的教育,还在出嫁时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 。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他的爱却被金钱至上的原则轻易战胜。女儿们生活放荡,挥金如土,只把父亲当作提款机。高老头为了满足她们的需求,不仅花光积蓄,还卖掉店铺,最后搬进了破旧的伏盖公寓。即便如此,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两个女儿也只是冷漠地拒绝探望,最终高老头悲惨地死在公寓的阁楼上。
高老头的悲剧,是人性在金钱面前堕落的体现。他既是金钱的追逐者,又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临死前的哭诉,是对金钱罪恶的血泪控诉。通过高老头的遭遇,巴尔扎克深刻地抨击了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金钱势力支配下的人格沦丧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艺术特色上,小说结构精巧,围绕拉斯蒂涅的向上爬历程展开情节,多条故事线并行,主次分明。拉斯蒂涅在巴黎上层社会的诱惑下逐渐堕落,他的经历串联起众多人物。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等人物的发展都与他紧密相连,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促进他性格的形成。作者对典型环境进行了精确生动的描写,伏盖公寓的破败与上流社会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环境的差异刺激了拉斯蒂涅的野心,也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合理依据。小说还广泛运用对比原则,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都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不知道你对这个赏析是否满意?要是你还想让我从某个特定角度深入分析,或者增减字数,都能随时告诉我。
高老头文学常识
1.《高老头》名著赏析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一文;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对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化,神圣化了。
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高老头 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在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 从内容到形式,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而呈病态、畸形的。
它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
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 作者有意识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荒谬的程度”,“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
这种“伟大的父爱”却为世道所不容,为女儿所抛弃。高老头的父爱是巴尔扎克的理想家庭形式,又借以批判了“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高老头的父爱并不伟大,但从客观效果而言,他真实揭示了病态“父爱”产生、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倒是伟大的。
2.《傅雷家书》的文学常识、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傅雷家书》主要人物:傅聪 作者:傅雷 出版:三联,1981 这是一本老爸送给儿子的礼物书,也是父亲的教子“教科书”.出版二十二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从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各类作品30余部,如《约翰·克利斯多夫》、《高老头》、《艺术哲学》等.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在1956年3月1日晨的信中,他写道:“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而操心!”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傅雷先生“大器之成,精心雕琢”,把儿子培养成材的过程.主要内容:第一,把孩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孩子作为青年人的感想,让做家长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孩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第四,时时刻刻,随处给孩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主题思想:《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勉励,鼓励儿子不要丧失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要骄傲.要让孩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艺术手法:插叙.写作特点:书信.点评: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3.傅雷家书的文学常识
1、《傅雷家书》辑入了傅雷暨夫人1954至1966年间写给傅聪等的家信186封,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让他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以渊博丰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姿态、循循善诱的笔触、语重心长的话语,与儿子谈做人、说爱情、论文化、道艺术,纵横捭阖、呕心沥血、设身处地、体察入微,托出了一位严父、慈父的舐犊深情。
2、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 ,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
3、《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扩展资料:
傅雷家书内容简介: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傅雷家书
人民网-从《傅雷家书》看文化艺术的教育
4.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人间喜剧〉是怎样体现了资
ale0104朋友,你好。
。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
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
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
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
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
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 ,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 《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
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
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
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
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
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
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
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百科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
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
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
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
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
巴尔扎克的著名作品《高老头》,我们应该如何赏析这部经典名著?
《高老头》在艺术上很严谨,作者设置了典型环境,让典型人物活动于其中,使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与环境相契合,书中安排了四条情节线索,以拉斯蒂涅的堕落为主线,其它几条起辅助作用,纵横交错又脉胳分明;典型人物的刻画是巴尔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心理刻刻画,甚至一个细节,如高老头每吃一块面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鲜明生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作者描绘了巴黎物质社会的一系列极其丑陋的画面,揭示了资产阶级在,金钱统治下的道德沦亡和人民的残酷,揭示了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的攻击下,不可避免的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点。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通过拉斯蒂和高老头的命运,成功地刻画了阶级与阶级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有其历史基础。作为两个不同的阶级,贵族和资产阶级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法国,无论是拉斯蒂涅的爬升,还是高老头的悲惨结局,都是特定历史形势下的必然结果。
《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
这一过程也消灭了资产阶级中的不纯成员,如高老头。从内部巩固资产阶级。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的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两者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外部,而且发生在内部,不仅会以革命的形式出现,而且还会以思想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高老头的好词好句赏析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的作品之一。饮水思源 叹为观止 如火如荼 山盟海誓 胸有成竹 雄才大略 与日俱增 与众不同
天经地义 添枝加叶 同心同德 神通广大 神魂颠倒 脱胎换骨 脱颖而出 网开一面
翘首以待 危言耸听 危在旦夕 稳操胜券 卧薪尝胆 温故知新 温文尔雅 十恶不赦
石破天惊 全力以赴 秋毫无犯 求同存异 义愤填膺 引人入胜 应接不暇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有口皆碑 瞬息万变 顺理成章 肃然起敬 随波逐流 随机应变 随心所欲
《高老头》好句:
1、人总喜欢小小的抗拒一下,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替以后的不正当行为找个开脱的理由。
2、让你一见之下就感到他们已经演完或者正在上演的惨剧。这不是打着灯光,绘着布景,在舞台上扮演的惨剧,而是生活中无声无息的、连续不断的惨剧,它表面上冷冰冰的,却把人心搅得激动不安。
3、这样一笔陪嫁尽可把你洗刷干净,跟新娘的礼服一样白。
4、我们又不欺骗谁,欺骗可以降低我们的人格,扯谎不就表示投降吗?
5、父亲给了我一颗心,可是有了你,它才会跳。
6、没法把你埋在土里的时候,就像你磕头。
7、他的主意只像云一般在天空飘荡,虽没有优脱冷的计划狠毒,可是放在良心的熔炉内熔化以下,也未必能提出多少纯粹的分子了。
8、你拿走了我的理性,还要我用理性来思想。
9、从前没有羽毛的小鸟如今长了翅膀。没有钱的大学生拾取一星半点的快乐,像一条狗冒着无穷的危险偷一根骨头,一边咬着嚼着,吮着骨髓,一边还在跑。等到小伙子袋里有了几枚不容易招留的金钱,就会把乐趣细细的品味,咀嚼,得意非凡,魂灵儿飞上天,再不知穷苦二字怎讲。整个巴黎都是他的了。那是样样闪着光,爆出火花的年龄!成年以后的男女哪还有这种快活劲儿!那是欠债的年龄,提心吊胆的年龄!而就是因为提心吊胆一切快乐才格外有意思!凡是不熟悉塞纳河左岸,没有在拉于区混过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人生。
10、谁又能说,枯萎的心灵和空无一物的骷髅,究竟哪一个看上去更可怕呢?
11、什么政治事件,刑事案件街上的小调,戏子的抽科打浑,都可以做这种游戏的资料,把思想,语言,当做羽毛球一般抛来抛去。
12、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猎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渴望使他喉干舌燥。
13、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天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感情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得不到原谅。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给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柠檬榨干了,那些女儿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14、像他这种年龄的青年,一受委屈就会气得发疯,对整个社会抢着拳头,又想报复,又失去了自信。
15、欧也纳对她表示非常忠心,非常同情,而那是正当一个女人到处看不见怜悯和安慰的目光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男人对女子说温柔的话,一定是别有用心。
16、感情在无论什么东西上面都能留下痕迹,并且能穿越空间。
17、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掏出你的心来。一个人要失败之后,方始发觉他欲望的强烈。——巴尔扎克《高老头》
18大凡人的心理在向爱情的高峰攀登时,往往会停下来稍事休息,而从仇恨的陡坡往下走便很少能收住脚步了。
19、小人不论情绪好坏,要宣泄总会不断采取卑鄙的手段。
20、小气鬼有一种最要不得的心理,就是认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小气。
21、年轻人发誓要开夜车,临了十之有七是睡觉完事,要能熬夜,要过了二十岁才行。
22、她们挥金如土,如果丈夫供不起她们,她们便出卖自己,不惜剖开母亲的肚子去寻找金银。
23、这个脸色苍白的老姑娘就像那一条条长虫,连房梁也能蛀空。
24、他满怀希望,一路上胡思乱想,而正因如此,年轻人才觉得生活既好又使人激动。他们凭想象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计划遭到挫折,便垂头丧气。其实这些计划还只是他们一相情愿的妄想。要不是他们无知和腼腆,社会秩序就不堪设想了。
25、仿佛对方是时不得不有求于他的高li贷者,或者是你当面不敢得罪,回过头又此感到脸红的坏蛋。
26、他年纪轻,胆子大,行动不是闯下大祸,便是获得成功。
27、有些男人在决斗场上被人用剑指着胸膛,觉得还好对付,但对着一个哭哭啼啼两个小时,要死要活,大呼拿药来的女人就毫无办法。
28、要知道,一个动了情的女人,固然善于变着方式寻欢作乐,但更加心细如发,易生疑窦。当她即将被情人抛弃时,往往能从一个动作,立即猜出对方的意思,其速度比骏马从空气中嗅出爱情的气息还快。
29、一旦要骗人,谎话必然会越编越多。
30、感情一旦表露无疑,就会向身无分文的人一样,得不到我们的原谅。
31、社会既卑鄙又险恶。只要我们灾难临头,马上便会有朋友告诉我们,拿刀子在我们心窝里剜来剜去。,还露出刀柄让我们看,又是讽刺又是嘲弄。
32、他决定双管齐下去夺取财富,既凭借学问,也依靠爱情,即成为有学问的博士,也要成为时髦的人物。他还是个孩子!不知道两条路是渐近线,永远不可能连在一起。
33、小老弟,要看穿木偶的把戏,必须从后台观看,光从帷幔的缝隙探头探脑是不行的。
34、“我非成功不可。”这是赌徒和伟大将领孤注一掷的话,这句话往往不是使人超升而是夺人之命。
35、钱一旦进了口袋,大学生感到腰板硬了,走起路来也比以前有劲了,杠杆上有了支撑点,眼神饱满,直视前方,动作也灵活起来。没钱的大学生尝到一点点欢乐,像冒着千难万险的狗偷到了一根骨头,一面咬碎,吮吸其中的骨髓,一面还在拼命地跑。年轻人一边拨弄着口袋里有数的几枚金币,一面仔细品尝快乐的感受,踌躇满怀,似乎身在九霄云外,不复知贫困为何物,仿佛巴黎已经是他的天下。
36、有的人性格柔和,思想忍而不发,宁愿自己受到摧残;有些人性格坚强,脑壳如铜墙铁壁,别人的意欲攻之不破,像子弹碰到城墙,只好陡然坠落;还有一些人性格软如棉花,别人的思想碰上去,如炮弹撞进堡垒软绵绵的泥墙。
37、也许爱情不过是欢愉的感激而已。
38、爱情是一种宗教,信奉它比信奉其他任何宗教代价更高。他转瞬即逝,经过适合淘气的小孩一样,总得打碎点东西。爱情这种奢侈品,住阁楼的穷小子只能在诗里才能见到。
39、他的面部表情只有一种现象可以相比,仿佛一口锅炉储满足以推倒一座大山的蒸汽,一眨眼之间被一滴冷水化解的无影无踪。
40、像大多数正在奋斗而有多少相信命运的人一样,他也很迷信,把自己的好运看做是上天因为他坚持走正道而给与他的回报。
41、他们只认部长阁下难以辨认的签名。
42、黄金的锁链是最沉重的。
43、他天真地以为施恩者和受恩者已订立盟约,而盟约第一条就规定,只要心灵伟大,双方完全平等。
44、道德家们称之为人类心灵深渊的,无一不是个人li益方面靠不住的想法和不由自主的行动。
45、青年人若心存不义,绝不敢在良知的镜子面前照自己,成熟的人倒敢正视,这就是生命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之处。
46、谁都相信道德,可谁是有德之人呢?各民族都崇尚自由,但世界上自由的民族又在哪里?
47、一个自诩不改变主张的人是一条路走到黑,以为这样万无一失的傻瓜。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事件;没有法律,只有机遇。
48、一个倒霉的女人,她那颗可怜的心就像块干枯的海绵,亟需爱情的滋润,滴上一滴感情,立即膨胀起来。
49、像不在她们身边时,写信给她时故意往信纸上滴几点水装作眼泪等。
50“谁又能说,枯萎的心灵和空无一物的骷髅,究竟哪一个看上去更可怕呢?”
- 上一篇: 亳州卫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亳州蒙城卫校里都有哪些专业)
- 下一篇: 微型小说题目推荐(02/0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