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题都城南庄古诗配画
最佳答案:
# 绘画思路
- 场景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以画一座古朴的庭院大门,门半掩着,门内是盛开的桃花树,花朵娇艳欲滴。一位美丽的少女站在桃花树下,她面带羞涩,脸颊绯红,与粉色的桃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好而温馨的画面。少女的眼神可以略带娇羞地看向诗人所在的方向,诗人则站在门外,微微侧身,眼神中透露出倾慕与惊喜。
- 场景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画面主体依然是那座庭院和桃花树,桃花依旧灿烂地开放着,花瓣在春风中轻轻飘落。但大门紧闭,门前空无一人,诗人独自站在门前,脸上满是失落和惆怅,他微微低头,似乎在回忆着去年的情景,与去年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 相关画作
- 李慕白《桃花人面》:描绘了女子容貌如桃花般娇艳美丽的景象,一位美丽的少女手持一束桃花,在桃花树下露出娇媚的笑容,生动展现了“人面桃花”的美好,但没有体现出诗中后两句物是人非的惆怅。
- 明张纪《人面桃花图》:绢本立轴设色,藏于大英博物馆。虽不清楚具体画面内容,但从名字可推测与《题都城南庄》主题相关,可能也是以桃花和少女为主要元素来展现诗意。
# AI绘画示例
- 前两句对应画面:anostalgic and romantic scene set by a chinese ancient gate, where peach blossoms bloom vibrantly, their soft pink petals mirroring the blush on a young chinese ancient beautys face. The beauty stands by the gate, gazing wistfully, as if recalling a past meeting, their expression filled with gentle longing. The warm spring sunlight filters through the blossoms, casting a rosy glow that enhances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surrounding flowers.
- 后两句对应画面:a serene and bittersweet scene in a quiet chinese ancient garden, where vibrant peach blossoms sway gently in the spring breeze. The delicate petals are illuminated by soft sunlight, creating a warm, inviting atmosphere, yet there is a sense of absence as no people is present to enjoy their beauty. The blossoms seem to smile in harmony with the season, untouched by time, while the person once associated with this place is gone.
诗配画桃花题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集字古诗字帖
题都城南庄朝代:唐朝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 上一篇: 向上社交观后感(02/07更新)
- 下一篇: 梦到已故的亲人(02/0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