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王崧舟古诗教学实录
最佳答案:
我将以王崧舟老师教授《枫桥夜泊》为例,为你呈现他的古诗教学风格和方法,让你了解他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魅力的。
在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中,以《枫桥夜泊》为例,其教学过程充满了诗意与智慧。
课堂伊始,王老师通过提问“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引导学生意识到古人用诗歌表达情感,从而引出《枫桥夜泊》,自然地揭示课题并解字读题,让学生理解“泊”是停泊之意,知晓这是夜晚发生的事。
接着进入通读感知环节,王老师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学生朗读后,他精准点评,如夸赞学生声音好听,指出“愁眠”的“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的“寺”是平舌音,强调朗读要字字有交代。之后,王老师还通过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在感“眠”悟“愁”,“对”出愁思部分,王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自学自读,交流读懂的内容。当学生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后,王老师让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随后,通过提问“这样的夜晚,诗人本该干什么?睡着了吗?”引出“愁眠”一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愁。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的想法,如赶考落榜、亲人离去等,王老师则适时展示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愁绪。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注重朗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深入思考,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收获颇丰。
如果你还想了解王崧舟老师其他古诗教学的细节,或者对以上内容有修改意见,欢迎随时告诉我。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王崧舟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清平乐·村居》由辛弃疾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课前谈话。
听说你们开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考你们的情智。
师:冬天来了,春天( )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春风吹人,感觉暖洋洋的。
生:春风吹得人懒洋洋的,想睡觉。
生:春风是温暖的。
生:春风是柔和的。
师:春风能不能用刀来形容?
生:不能。
师:贺知章的诗《咏柳》是怎么写的。
生背。
师:再背后两句。
生背。
师:再背后一句。
生背。
师:春风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师:为什么比作剪刀?
生:春风吹来,草儿绿了,树叶绿了。
师: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这么说。
生:这样说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觉得比喻成剪刀把柳叶剪得细细的好。
师:一般说,花和叶子谁更好看?
生:花。
师:谁来背背杜牧的诗《山行》?
生背。
师:一起背最后两句。
生背。
师:满山的红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代表吉祥,满山红叶给我们带来吉祥的信息。
师: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最美的,秋天是热烈的、浪漫的。这是杜牧的发现。
师:在一些诗句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课前谈话中透露甜甜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过谈话,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矛盾,春风与剪刀的矛盾,花和叶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实则和谐。春风像剪刀一样吹绿了柳叶,满山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还美。这样的谈话为课堂上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矛盾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课前谈话中充满了甜甜的语文味。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平乐 村居》。
生读题。
师:课文都读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读到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自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能读得有韵味?
生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
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画?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师:什么样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师:谁接着来?
生: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在茅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生:我还看到了一条小溪,两岸青草,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
师: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这就叫?
生:相媚好。
怎么相媚好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去谈一谈她们在聊些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为什么还会相媚好,为什么这对矛盾是和谐的。
师:茅檐低小,我们先看到一个茅草房子。
师:板书:茅
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和辛弃疾的境界一样,说说理由。
生:因为当时他在农村,小茅草房子在农村很和谐,有诗意。
师:他能谈到环境,和谐,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就他一个人说了,给他一点掌声。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师 :谁也有诗意了?
生:他回到农村,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房子,想进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诗意了。
师:还有吗?
生:他也是从农村来的,他现在回农村了,有回家的感觉。
师:他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到农村来,看到一对老人亲热,觉得羡慕。
生:我感觉有温馨的感觉?
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觉得温馨。
师:平时看到的是金铁马。
生:他有回家的感觉。
生:他常在外面带兵打仗,所以喜欢这样的农村景色。
生:因为他常在城市里,那两对农村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他觉得很有家庭的感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
生: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师:娇媚、妩媚、媚眼、媚笑这些词一般写谁的?
生:写女性的
师:写老年女性的?
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
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在词中写谁的?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一种思乡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儿女,他想他的爸爸妈妈了。
师: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生:这是他的向往。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
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生: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在读
师:作为一个将军,看到这样一个温情的安宁的一幕,怎能不觉得相媚好呢?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
生:沉醉、陶醉。
师:这里是谁在陶醉?
生:翁媪。
生:作者。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师:你就是辛弃疾呀。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
生读。
师:谁再来沉醉一回
女生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
生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师:刚才我们看似矛盾的词,通过朗读、思考,知道了这样的村居是和谐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华的城市里是很不协调的,但在山村的小溪边却是温馨的和谐的,青山绿水,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种和睦的、无忧无虑的.、充满亲情的、温馨的田园生活正是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茅草房”与“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茅草房”与“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这对老夫妇为什么还能“相媚好”呢?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实际上是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四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发现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读。指名读。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 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把苹果的皮剥掉叫?
生:削。
师: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读——削。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因为诗词要押韵。
你读了这四句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诗里不能有同样的词,但这首有好几个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师板书:溪上 溪东 溪头?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小儿无赖呢?
师板书:最喜 无赖?
师: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大儿二儿都在干活,脸上没有笑容,小儿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欢他。
师:好的,他说,小儿淘气、调皮就是诗中的那个词?
生:无赖。
师:你们都是一群小调皮,小无赖。
师:怎么看出小儿无赖的?
生:溪头卧剥莲蓬,他趴在地上剥莲蓬。
师: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
师:把“趴”放在诗里读一读,
生:读起来生硬、不押韵……
生活中,长辈往往把小孩子的调皮或顽皮称为“无赖”,这里的无赖不是这们生活中那贬义的无赖,而是对调皮小孩的一种爱称。
课上如果让学生多说说小儿是怎样卧剥莲蓬的,如一会儿躺着剥,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侧着身子,一边剥,一边吃,还一边哼着小曲,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自由,多可爱啊,那学生则更易理解这“无赖”更多的是指可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溪”用的是否恰当?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复。
生:说明这里有一条小溪把这里的景物都连起来了。
师:从这三个“溪”可以看出很美,很有诗意。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到农村去,你发现有人在锄豆、有人在织鸡笼,有人在剥莲蓬……你觉得有诗意吗?
生:因为他看到农村的和谐、安宁。
生:这里是他的归宿。
生:他是大将军,他为了人民的生活和谐。
师: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生:舒畅。
师:人在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是舒服的。
师:他是一个被贬的大官员,怀着平民的心态去看,带着平淡的眼睛去看。因为他心中有诗意,农村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有了美好的情感,所以平淡的东西就带了诗意,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请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一名男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总感觉缺了一点什么东西?配一点音乐好吗?配什么样的音乐?
生:配开心的、舒的、有农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悠扬的、优美的。
师: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懂了这首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传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声音传来——读
这声音是清平的,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发出更多的还是慷慨激昂的的声音,这个声音我们以后还会读到。今天就上到这儿。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山一程》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声声入我情,诗诗入我心 ——读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有感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上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在点评《长相思》时,康震老师抽丝剥茧地说,这首词寄托着多层情感:第一,‘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第二‘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悠悠孤独情。能细腻捕捉到风、雪、灯、故乡与其中的复杂感情,全凭纳兰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译文: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问君何事轻离别 ,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
古诗教学常常是我们不太愿意碰触的,看似短短的诗句,蕴含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且深远的。而我们习惯用古诗三部曲:说诗人——讲诗意——悟诗情,囫囵吐枣的结束了。王崧舟在提出“诗意语文”中就说到诗意语文拒绝以前教育实践的程序化、套路化,有智慧生起之道,但绝无照样画葫芦的定法。
《长相思》恰恰是他诗意语文的代表作。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精美的图片,以及摄人心魂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不禁让人膛目结舌。就如王小庆老师说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艺术品才是”。品读《长相思》,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生活。
一、三读品诗意
读,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读,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在教学初始,王老师通过引导孩子三次读来品诗意。
第一次读:解决字词关
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词要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要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第二次读:读出节奏
诗词是有韵律的,所以节奏感强。节奏读错,那词的味道就变了。
第三次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不仅要读出味,还要听出味来,听出感觉来。
在读中其实同学们对词意有了基础的理解,王老师连着提着两个关键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哪里?在老师的分析下,同学们自然而然理解到纳兰性德是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读和提问来理解词意,很巧妙的设计。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这个环节设计让人感动震撼。《怆》的箫声一出来,在加上老师的动情朗读,快速将学生带入到那场景中。此时此刻,眼前的画面和情景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口中流露出来。但这也仅仅是学生的想象。接着,老师又一提问:你们看到的是你们的画面,那么纳兰性德心中的记忆,心中的故园又该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用笔写下来。
不仅要想,还要写。一首《琵琶语》悄然响起,琴声悠扬,娓娓道来,将学生的思绪都拉入其中。此时此刻,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化作征途的纳兰性德。
想象是美好的,可这一切都破碎了,诗人此刻远离家乡,这一切的美好生活都不复存在,在读中,学生再次想象诗人身心分离的伤感。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通过配乐,一遍遍的读、想象和体验,整个课堂更富有感染力,学生对词的情感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配乐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环节,但我们也仅仅只是配乐罢了。而王老师选择的《怆》和《琵琶语》却符合此情此景,起到了很好的带入感和升华感。放学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写话,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悟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读懂词情后一般我们对一首诗词的学习也就差不多了,可王老师不是。王老师的三问,又再次将《长相思》升华到一个高度。
一问:旁观之问
你既然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
二问:自我之问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有几团员月?一首《菩萨蛮》,是纳兰性德问自己。
三问:移情之问
想象妻子问,儿子问,兄弟问,朋友问何事轻别离,一年能有几团圆月。
一声声的问后,学生对词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这恰恰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小语会崔恋理事长说:阅读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不管是课文还是诗词,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能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都值得教师认真思考。
闫学老师在谈到自己成长之路说到:“我从苏霍姆林斯基读到卢梭杜威,从教育理论经典走进开阔的人文视野,我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底色。”
要想成为像这些名师一样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实实在在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教学基本功和语言思维能力。今天,从阅读做起,从解读名师课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