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么练行书最有效果
最佳答案:
# 选对工具与字帖
- 合适的书写工具:毛笔行书可选兼毫毛笔,弹性和储墨性较好;硬笔行书可选用0.5-0.7mm的钢笔或中性笔,书写流畅,线条表现力好。
- 经典的行书字帖:古代名家字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胆巴碑》《洛神赋》等是毛笔行书典范。硬笔行书可选择田英章、荆霄鹏等现代名家字帖,其风格多样,实用性强。
# 注重基础练习
- 笔法练习:起笔轻入,行笔保持中锋使线条饱满,收笔自然回锋。掌握提按技巧,表现笔画粗细变化,还需让使转流畅自然。
- 笔画练习:先从横、竖、撇、捺、点等基本笔画练起,体会行书笔画呼应牵连、圆转流畅、简化等特点,如钩挑呼应、牵丝相连、笔画合并。
- 结构练习:遵循字形匀称、重心稳定、疏密有致等原则,注意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宫收紧、上下对齐等技巧。
# 有效临摹方法
- 读帖:练字前仔细观察字帖上字的笔画形态、走向、长短比例,结构的疏密、开合,以及整体的风格特点。
- 摹帖:可先用透明纸覆盖字帖描摹,感受笔画的走势和结构,之后进行临帖,先对临,对照字帖写,再背临,凭记忆书写,最后意临,融入自己理解和风格。
- 对比总结:将临习作品与原帖对比,找差距不足,分析问题并改进,定期回顾练习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 日常巩固提升
- 坚持练习:制定合理练习计划,每天保证一定练习时间,养成书写习惯,让手部肌肉形成记忆。
- 学以致用:将练习的行书运用到日常书写中,在写信、记笔记等时使用,提高书写实用性和流畅性。
- 交流学习:加入书法社群、论坛,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分享经验作品,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学习他人优点,接受专业人士指导。
行书怎么练习
1、首先要练眼。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
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2、其次要练心。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3、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
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4、第四要练结构。
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5、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要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
如何练好行书书法
摆脱楷书的法则:要想行书写得流畅,就要试着忘掉楷书那些条条框框,比如起笔藏锋、转折处的提按变化等等。行书嘛,就像是散打,讲的是随心所欲,流畅自如。
认真的临摹:找一本好的行书字帖,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或者硬笔书法家的字帖,比如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的。临摹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字帖上的笔画和结构,一笔一划地模仿。练习毛笔字和硬笔字,两者相辅相成,能帮你更快掌握行书的精髓。
读帖:这一步超级重要,但又很容易被忽略。读帖就是仔细研究字帖上的字,看它们的笔画怎么连接,结构怎么安排。这样,你在临摹的时候就能更有心得,学得更快。
勤于练习:刚开始写行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适应,写得不好看也没关系,别灰心。你可以在笔记本上、日记里,甚至任何你想写的地方,用行书来写。写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也会慢慢形成你自己的行书风格。记住,善于学习,把看到的好字都学过来,让它们变成你的字。
行书怎样炼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多看:即多看教材、字帖,多看可以加深对字体基本特征的认识。多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多动脑筋,练字也一样,要掌握一般规律,准确运用。
多炼:百炼成钢。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我们不一定要坚持每天练多少小时,只要坚持每天练几十分钟,有时也不一定能做到,但绝不能“一暑十寒”间隔时间太长。这样会影响练字效果。要坚持按教材要求
反复练习,字贴要反复临写。
多用:学以致用是练字的最终目标。即在平时写信、考试、笔记时要应用所学的书写方法,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有耐心逐步将以前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改正过来,有不少学员来信说照着临写还可以,脱开字帖就不行
了,这是非常正常的,说明你还不熟练,火候未到。这时最需要耐心,继续多临,反反复复地临,待到教材和字贴上的字烂熟于心,脱帖就不怕了。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笔者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书写起源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 上一篇: 省的读音是什么(02/04更新)
- 下一篇: 肾虚吃什么(02/0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