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水暖鸭先知的古诗
最佳答案:
“水暖鸭先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全诗:
u003e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题画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它不仅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还表明了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苏轼学古而不泥古,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熔炼成这一佳句。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仍然紧扣“早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哪一首诗全诗是什么
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注音全诗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的全文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上一篇: 兔子英语怎么读音发音(02/03更新)
- 下一篇: 六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02/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