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古诗《蒹葭》(蒹葭(古诗))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03 06:14 2

本文目录:

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

 最佳答案: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经典诗歌。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大意为: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晶莹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依旧流连。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认为“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治国。二是“招贤”说,“伊人”即“贤才”,表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三是“爱情”说,认为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从艺术特色上看,首先,《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发挥了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等,是地点的转换;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渲染了追寻过程的艰难,层层推进,凸现了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其次,诗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歌还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句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主人公的幻觉与现实交织,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全文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这首诗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的数量最多,是各地的歌谣。从表现手法看,它可以分为赋,比,兴的手法。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

蒹葭(古诗)

八个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