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培知识 > 正文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02/02更新)

0 新人999 新人999 2025-02-02 22:27 6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最佳答案:

      “锄禾日当午”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二》,全诗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蕴含着珍惜粮食的劝诫之意。首句“锄禾日当午”,开篇直接呈现出农民劳作的场景,“锄禾”明确了劳动的具体行为,即农民手持锄头在田间除草,这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且辛苦的工作。“日当午”则点明了时间,正值中午,烈日高悬,此时的阳光最为炽热和强烈。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立刻能够想象到农民在酷热环境下坚持劳作的艰辛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沉重而真实的情感基调。接着“汗滴禾下土”,进一步聚焦于农民的状态。“汗滴”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因酷热和高强度劳动而大汗淋漓的情景,“禾下土”则表明汗水滴落在禾苗下方的土地上。这一细节不仅强化了农民劳作的辛苦程度,更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汗水与土地、与粮食生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谁知盘中餐”,此句语气一转,从对农民劳作的直接描述转向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问。“谁知”二字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仿佛是诗人在向所有人发出感慨和疑问,引导读者去思考盘中食物的来源。最后“粒粒皆辛苦”,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集中爆发点。“粒粒”强调了每一粒粮食,没有一粒是可以被轻易忽视的。“皆辛苦”则直白而深刻地揭示了粮食背后所蕴含的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和心血,将农民的辛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紧密联系起来,呼吁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要浪费,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价值的尊重。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其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这也是它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之一。

新人999

新人999

TA很懒,啥都没写...

Powered By Z-BlogPHP,Theme By 天兴工作室京ICP备202408749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