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家园观后感400
最佳答案: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我深受震撼,对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影片以宏大的视角和精美的画面,展示了地球40亿年的壮丽历程和人类20万年的发展史。从蔚蓝的海洋到广袤的森林,从雄伟的山脉到富饶的平原,地球母亲孕育了无数生命,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地球的索取也变得越来越贪婪。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物种加速灭绝,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影片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画面,让我深感痛心和焦虑。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无节制欲望和短视行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最终将自食其果。
《家园》也带给我希望。影片展示了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保护地球所做出的努力,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等。这些行动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也让我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自己的力量微薄,但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我会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我也会努力学习环保知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为将来从事环保事业打下基础。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我们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家园电影观后感500字
画面什么的,很多纪录片都拍的很好啊,先不说导演是谁,摄影是谁,对这些我没概念,评价的标准是只要打动了我的就是好片同类型的片子有更好的值得去看,
首推:BBC.Earth.The.Power.of.the.Planet 地球的力量,
一共讲述地球上五种要素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传达了很多关于地球的资讯,内容比HOME要丰富的多。看完地球的力量,你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台词……囧 这个我不好说谁抄谁,毕竟是一些基本知识,但BBC的制作让人与知识更有亲切的感觉。
打个比方,HOME是无表情的导师,BBC的是亲切的大姐姐 =3=
推荐二:难以忽视的真相
这个是关于温室效应的片子,除去对戈尔的美化和推崇,这部真是普及和深化温室效应影响的好片子啊!而且里面对观众的触动应该会更加深。在最后一项项如何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出来的时候,和我一起观看的同志们甚至有的拿笔出来一项项的记下~
以上两部片子无论画面、音效,还有讲解都很出彩,尤其是后者,戈尔不愧是政治工作者啊,煽动能力一流。而前者那位不知名的同志(我不擅长记名字囧)虽然一直皱眉头,但很专业~ 整个过程就像是你和他一起旅行,然后被告知了关于地球的许多知识,很多是基础教育里没涉及到的。
《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
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
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环保片《家园》观后感
《家园》是导演扬恩·亚瑟花了15年时间筹备,走访50个国家拍摄的纪录片,下面是环保片《家园》观后感,欢迎阅读。环保片《家园》观后感1
《家园》是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我被电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导演杨恩·亚瑟费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与最深刻的道理。
随着人类脚步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从石器时代跨越到了科技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而随着这种时代的发展,人类也变得越发贪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开始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工业废气...随着这种形势的愈演愈烈,我们的地球妈妈终于忍受不住,这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原本美丽的地球开始变得满目疮痍。
水资源、煤矿、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再怎么索求也得不到的。这是来自于地球母亲几亿年孕育出的结晶,这是她慷慨的恩赐。如若人们不再贪心,地球可以不断地给予我们恩赐。这些自然资源全部是按着自己的轨迹来自由生长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挠与破坏。可是人类就在不断的破坏这些规律,砍伐了无数珍稀品种的参天大树,污染了蔚蓝美丽的海洋。导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给予。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弄的。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一直在喊着环保环保的口号,每一个地方都贴着环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着环保,可行动上又何曾做到环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实行环保口号了呢?尽管我现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续这种水资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们的下几代呢?他们也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也许答案就不那么笃定了。
我只希望人们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多为地球母亲疗伤,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保护好美丽的风景并更多地创造这些风景。积少成多,现在的负面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我看了《家园》后的感受。
环保片《家园》观后感2
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
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环保片《家园》观后感3
前几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
接着,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积极繁殖的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么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择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可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现在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达到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面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择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赖于你。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应该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应该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环保片《家园》观后感4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一):前几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就应做什么?
之后,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用心繁殖的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此刻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样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取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此刻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到达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应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到达,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取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二):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能够“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潜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但是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能够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构成了此刻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但是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以前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潜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就应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之后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伤害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就应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期望。各国政府都去用心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齐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但是是刹那的闪现,但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靠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靠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代替礼貌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能够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明白。'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明白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一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期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完美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明白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取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以前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五):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有评论说,《
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一):前几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就应做什么?
之后,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用心繁殖的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此刻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样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取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此刻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到达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应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到达,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取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二):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能够“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潜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但是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能够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构成了此刻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但是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以前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潜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就应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之后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伤害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就应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期望。各国政府都去用心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齐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但是是刹那的闪现,但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靠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靠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代替礼貌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能够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明白。'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明白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一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期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完美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明白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取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以前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五):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有评论说,《
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通用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我们就应做什么?之后,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用心繁殖的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此刻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样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取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此刻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到达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应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到达,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取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就应怎样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2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能够“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潜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但是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能够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构成了此刻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但是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以前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潜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3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就应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之后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就应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期望。各国政府都去用心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齐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4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择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曾经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5
《家园》是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我被电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导演杨恩·亚瑟费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与最深刻的道理。
随着人类脚步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从石器时代跨越到了科技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而随着这种时代的发展,人类也变得越发贪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开始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工业废气...随着这种形势的愈演愈烈,我们的地球妈妈终于忍受不住,这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原本美丽的地球开始变得满目疮痍。
水资源、煤矿、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再怎么索求也得不到的。这是来自于地球母亲几亿年孕育出的结晶,这是她慷慨的恩赐。如若人们不再贪心,地球可以不断地给予我们恩赐。这些自然资源全部是按着自己的轨迹来自由生长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挠与破坏。可是人类就在不断的破坏这些规律,砍伐了无数珍稀品种的参天大树,污染了蔚蓝美丽的海洋。导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给予。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弄的。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一直在喊着环保环保的口号,每一个地方都贴着环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着环保,可行动上又何曾做到环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实行环保口号了呢?尽管我现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续这种水资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们的下几代呢?他们也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也许答案就不那么笃定了。
我只希望人们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多为地球母亲疗伤,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保护好美丽的风景并更多地创造这些风景。积少成多,现在的负面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我看了《家园》后的感受。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6
今天我看了一个记录片——《家园》。地球就是我们的家,而现在,有许多人正在破坏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我在这个纪录片里看到了温泉,它们美不胜收、五颜六色,有一点的绿,又有一点蓝,还有一点金...。看到了整群整群的动物们,它们都靠在一块儿,有的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有的在水里游啊游的,有在陆地上来来往往的,真是太壮观了!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如此壮观的最象。我还看到了以前人们造的房子,高高低低,有大有小,有旧有新,一片彩色。可是和我们现在们高楼大厦相比,我们的房子
好看多了。但是,他们那种更节约材料,我们是用砖造房子的,而它们的是用土造的,非常节省。
而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却不爱惜它。河上漂浮垃圾,死鱼……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悄悄地哭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农业也发展了起来,人们开始采集矿物,这一些矿资源就像一个美丽的调色盘,像个颜料池,五光十色的。
地球上有许多种类的生物,而人类正在捕猎着一些生物,这些生物是没有错的,人类为什么要去捕猎这些生物呢?
如果不爱惜地球上的资源和生物,总有一天,地球会给予反击。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爱护地球上的一切,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纸用电,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的家园一直美下去!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7
上午,用手机看了一部让人哭泣的纪录片《Home》,翻译过来就是《家园》。这是一部史上投资最大的环保纪录片,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中文周迅配音,非常美,非常棒的纪录片。一天内,该片在181个国家发行,打破了历史上电影发行量最大的世界纪录。导演是著名的法国航空摄影师、环保人士杨阿尔蒂斯-贝特朗。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机的现状。影片开始以唯美的拍摄手法,介绍经过40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
接着,遍历整个地球,遍及50多个国家的摄像,告诉我们:自人类出现已来,只用了20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影片最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残酷掠夺,应当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唯一的家园。当前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人类应该立即联手,积极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看没有翻译过来的片子很累,要每时每刻看屏幕下面的汉字,否则你就不知道讲什么,坚持看完,很感动,正如周迅所言: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