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课桌有多长》如何"问诊"查学情,"对症"巧设单
最佳答案: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问诊”查学情,并“对症”巧设教案:
# 问诊查学情
1. 学前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或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如“厘米”)的先验知识和经验。例如,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使用尺子,以及他们对1厘米长度的概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注意他们在测量活动中的表现,例如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是否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
3. 互动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询问学生为什么需要使用统一的测量单位,以及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 对症巧设单
1. 情境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课桌作为测量对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吗?”从而引入长度测量的主题。
2.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的长度和测量方法。例如,提供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感受1厘米的长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4. 问题引导: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中的问题,加深对厘米的理解。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需要从0刻度开始测量?”或“如果尺子破损了,我们还能否进行准确的测量?”。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直观理解,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大班数学《桌子有多长》活动反思
借录,分享一下吧
★我的设计理念: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②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
桌子有多长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尺子 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的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适当加入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历史小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某个知识的起点往往都有一些生活的原型,或者历史发展的变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收集一些简单的历史小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古人身体上的尺子、关于“度量衡”统一的故事。
★我的执教感受:
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北师大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组织学生多次进行交流、比划,操作,真正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组织学生多次观察、交流、测量,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过程